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由于历史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延伸《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可以完善商品元素的分析结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引进了效用与需求的概念,进而导致了需求二重性的发现,导致了商品元素对称结构的设置;对称的规则又导致“资源二重性”代替了劳动二重性”。《资本论》严格的逻辑演绎最终证明了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环境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马克思关于自然物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以及劳动含义的基础上,指出生态环境是物质资料使用价值的源泉,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并进而提出度量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从商品"二因素"到商品"二重性"之间的经济学术语转换体现了马克思实现理论批判的内在逻辑。其中,商品"二因素"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二重性"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二重性学说并没有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得到"明确表述",也没有随着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而"终结",更不是将实物财富与价值财富"截然加以分裂"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然而,学术界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是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原理出发来真正理解价值规律的涵义。笔者认为,只有依据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把握劳动二重性与价值规律二重性的相互沟通,才能科学界定价值规律的内涵,深刻揭示价值规律的二重性,并从根本上揭露目前理论界流行的各种否定劳动价值论的主张,如“生产要素论”、“科技价值论”的危害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高级的科学范畴都是辩证统一的范畴,马克思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这样的高级科学范畴,是辨证统一的经济范畴;证明了社会总价值量与总使用价值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与使用价值量的统一;证明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由一个拉格朗日系数"社会价值—使用价值系数"联结和统一。价值与使用价值量统一性的证明,推进了马克思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理论的发展,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财富生产中的人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即劳动的社会生产率。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那里,商业劳动和产业劳动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同生产的社会形式无关,属于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前者则由生产的社会形式所决定,属于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兼具产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因而是一种具有二重性的流通劳动。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将一切商品储备和储备劳动都看成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劳动,同时又把它们全部归并到商业劳动中,这在理论上是一种悖论,且有悖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多元要素参与分配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经济效率的威力”,劳动价值一元论受到质疑甚至于批判。实质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元论并不排斥“多要素”在经济分配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怎样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什么样的“多要素”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则?使用价值多元论对现阶段的分配理论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考察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长期变动及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证实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存在;通过考察使用价值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长期变动状况,重新界定了人工的“绝对富裕”和“相对贫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逐步改善现象掩盖下的“剥削”。  相似文献   

10.
用中性论方法分析社会主义也存在“资本”范畴,缺乏科学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分析社会主义存在“资本”范畴的科学方法。运用劳动二重性分析资本可以看出。资本具有二重属性:一方面从生产力角度讲。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存在于一切市场经济中。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方面讲。资本在一定社会中必然体现出为该社会服务的属性。打上一定社会的烙印。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同样,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也可以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当下劳动价值论所遭遇的危机,需要实践性的根本解决。整体解读劳动价值论,其在方法论与理论的结合层面形成系统的扩展张力,展开为劳动-价值-价格的研究主线和逻辑发展图景。形成三个层面的结构性认识:(1)劳动是历史二重的规定,构图为本体论上的存在和机制,从中细化出同质劳动、异质劳动范畴;(2)价值是社会总体的规定,构图为关于社会实体的存在和机制,从中细化出同质商品、异质商品范畴;(3)价格是政治实践的规定,构图为关于现象运动的存在和机制,从中细化出社会价格、内部价格范畴。这些不同层级的存在及其运动机制,形成为系统总体的差别的统一。该研究表明:劳动价值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关系,更为主要地,也是一种实践关系,应在寻求逻辑(方法)和认识(理论)的现实统一中,实现对事实的全部理解。  相似文献   

12.
当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类似于李嘉图学派解体的危险。要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至关重要的是端正思想方法。在理论与实际出现差距时 ,既不能放弃理论 ,也不能固守和诡辩 ,而必须根据实践修正理论 ;在修正理论时 ,必须采取正确的提问方式 ,不能采取纯粹经济学和“工具主义”的视角 ,而必要从深层次对理论本身进行提问 ;在坚持和发展理论方面 ,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 ,不能采取笼统坚持或否定的态度 ,而必须采取在区分理论本身的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的基础上予以辨证扬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自马克思《资本论》发表 1 3 0多年来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致劳动领域的扩展和劳动形态的变化 ,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的新问题 ,诸如商品生产中的活劳动是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是不是参与价值创造 ,第三产业尤其是流通、服务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如何看待科技劳动、管理劳动 ,生产要素为什么要参与收入分配等等。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辨证法 ,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当前实践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经济理论都需要有现实性才能确立其地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来自对所处时代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及演绎,在半个多世纪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不可避免地转变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文中指出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澄清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原意、更脱离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念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扩展价值创造和生产性劳动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当中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论,对它的解释长久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冯金华教授从2008年开始对价值转形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刻而富有创意的研究,其研究建立在偏离系数法这一基本方法上,根据两部类补偿这一约束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证明得出:生产价格总是等于价值的,从而宣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价值转形是一个多余的命题。本文通过分析冯金华教授的论证过程,强调了价值和生产价格范畴各自不同的经济规定性,证明了尽管冯金华教授的研究富有意义和创意,但由于其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了价值范畴和生产价格的规定性上的本质区别,造成其方法和结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方法论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规定是哲学思维分析和数学与模型分析,因此,劳动价值的数学与模型分析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数理表现,它的实际运用范围则集中地体现于实现经济本质分析与经济运行分析的统一.具体而言,劳动价值论对于价值创造、价值决定的说明,实则是科学解析了商品生产的内在逻辑,而其对于价值运行的一般分析,则可能为逻辑一致的经济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发展应当更加广义化和应用化,以增进理论贴近现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显著。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为36.23%。商品交易效率与金融交易效率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也具有重要贡献,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3.08%和8.96%。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体系中,劳动价值论客观具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归约为劳动价值论的产业视角和劳动价值论的企业视角.对两个视角进行相互嵌入研究是剖解当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内存在的若干理论难题的一个关键.文章以规范性的分析方法实际地理论考察了这一全过程,得出了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参与价值决定的基本结论.这一推断和分析具有广义内涵,可以引领狭义劳动价值论逐步走向广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和企业所有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拓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现代“管理革命”和“资本革命”改变了马克思价值理论得以孕育的客观条件。在出资、创业、管理三种职能分离的当代大型企业中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包含创业者、管理者及专业资本经营者在内的组合劳动。相应 ,剩余价值也由过去的资本独占演变成了由资本与劳动分享。而两者的分享比例则受创业必要资本量和劳动的人力资本特征(创新性、可测性 )等变量的影响。至于资本报酬及资本所有权的原因 ,则是资本的稀缺性。简言之 ,劳动分享净剩余的根源是劳动知识化 ,而资本分享净剩余则源于资本稀缺性的继续存在。本文最后简述了上述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