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剑  孙蓉 《保险研究》2020,(3):41-54
作为促进金融公平的主要方式,农村普惠保险发展应基于对普惠理念的认识及配套普惠政策的支持,从形式普惠向实质公平转变。在罗尔斯主义视角下,普惠理念是发展普惠保险和制定普惠政策的价值前提,具有"最弱势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公平内涵。本文采用我国2008~2015年31个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GMM)进行估计发现:具有普惠理念的普惠政策,能对农村普惠保险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不具有普惠理念的包容性保险发展,则对农村普惠保险发展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平均低保标准对普惠保险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普惠政策开展的第一年对农村普惠保险发展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但其效力会随时间而减弱,甚至呈抑制作用。故发展农村普惠保险,应重视普惠理念,聚焦弱势群体利益,制定适度刚性、易于监管的普惠政策,并适时做出调整、完善及改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全球金融包容性专题调查数据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金融科技化滞后、信贷可得性不高,且农村地区与世界的差距尤为明显。本文从银行服务的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意识和信贷资源价格是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共同因素,差异体现在信息科技水平显著作用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受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着重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并普及金融教育,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则可更多地依靠金融科技化手段。此外,推进普惠金融应在信贷方面有所侧重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且要保持合理的信贷资源价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能通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与就业水平发挥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中西部地区没有显著影响。门槛效应检验发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城镇化的单一门槛。最后,本文提出要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质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与就业水平、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建议,以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李建军  韩珣 《金融研究》2019,465(3):129-148
本文从县域和省际两个层面,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DID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初期,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这种效应仅在集中连片特困区显著,受资源倾向性配置的效率损失、农贷的“精英俘获”以及金融知识匮乏的影响,银行服务包容性的提高没有反映出明显的益贫性;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程度较强的地区,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对金融资本扭曲配置行为加以约束,纠正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负面效应;银行、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忽视弱势群体的资源配置结构是导致包容性金融体系无法实现减贫的根源。因此,兼顾广泛包容、特定配比和商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才能扭转正规金融机构现有效率和公平皆损的局面;构建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能够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高门槛、服务成本高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成为对社会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框架选择,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减缓贫困。  相似文献   

5.
选取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路径的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直接促进包容性增长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提升包容性增长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效果更好,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与区域特征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发展的概念提出由来已久,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作模式渐趋成熟。如何针对当下的包容性增长背景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是我国未来普惠金融政策发展的重点。本文介绍我国当前的包容性增长发展现状,从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关系着手,分析当前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以及需要重点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普惠金融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普惠金融指数进行测算,并构建回归模型探讨普惠金融指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自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后,普惠金融指数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作用效果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呈减弱趋势。因此,为了使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更好地协同发展,应采取强化政策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域内金融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了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人类发展指数计算公式对2008~2017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和Kernel密度函数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呈现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超过83.9%的省份存在高高、低低的"俱乐部"特征。分区域来看,整体和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集聚于中低水平,存在"双波峰"两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发展波动性较大,西部地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本文结论能够为统筹各区域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和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指数模型,根据福建省9个地市(包含厦门)2012年至2017年的72个样本数据,测算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福建省普惠金融水平处于较好水平,地区间差距较大且呈加剧趋势,但发展趋势良好。从普惠金融各维度看,金融服务渗透性和使用性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效果,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完善福建省普惠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等理论,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利用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分析普惠保险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普惠保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具有中介效应;在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低的地区,普惠保险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充分发挥普惠保险优势,因地制宜有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王颖  陆磊 《济南金融》2012,(1):4-10
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了诸多新迹象,其中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一方面,银行业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相伴随的却是连续两年的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难;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期和负利率背景下,银行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据此,本文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了融资集中和系统性风险积聚,过多的金融资源集中于政府项目和投机领域;第二,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通过分散金融资源配置以换取更为稳定的金融环境;第三,如果金融业侧重中小经济主体融资,则整体盈利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盈利来源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全球微型金融发展变化及小额信贷危机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认为微型金融要重新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商业化和社会性目标之间取得平衡,更好地为金字塔底层群体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包容性金融的长远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11—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模型,考量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对共同富裕呈正向作用,同时具有区域异质性与结构异质性,呈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中介效应,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技术创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共同富裕实现。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使用变异系数法构建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讨论竞争程度变化时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变化.研究发现: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当银行竞争程度较高时,缓解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对于民营中小企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国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加明显,反映了当前银行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存在选择偏向问题.但随着银行竞争的提高,这种问题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研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产品创新以扩大业务种类、丰富服务渠道、扩充服务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最终提高竞争实力。在具体做好产品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认真分析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创新的针对性,充分借助互联网金融渠道,积极做好与外部机构合作,全面做好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6.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可有效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在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三农”领域的金融可得性.目前,中国在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绿色农业的标准尚未统一和规范,金融支持绿色农业的范围不够明确,缺乏针对绿色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缺少绿色农业供给端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绿色农业消费端尚待进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启动4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业务规模稳步扩大,成为我国实现普惠金融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介绍我国“银行系”及“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现行消费金融公司在客户、业务、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普惠性特征,但面临产品“类银行化”、放贷成本高、经营地域受限等困境,必须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补充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多元测算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获取我国31个地区2008-2014年“互联网+”、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相关变量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研究三类变量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和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当,经济增长对“互联网+”的影响较大,而对普惠金融影响相对较小.微观上看,三者之间正向作用已经存在,普惠金融对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互联网+”对普惠金融发展、城镇化率和贸易开放度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各经济主体加强基础性投入、注重精准化投入并做到长期坚持以促进三者协同发展.但从长期看,普惠金融对“互联网+”和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冲击,“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微弱的负面冲击,因此,需要政府层面加强统一监管并积极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消除其中的摩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开发性普惠金融建立在不同层次经济主体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每一次分工形式的变化,都带来了经济发展质的飞跃。分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促进规模农业发展以及金融影响劳动分工的思想能够成为开发性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将普惠金融纳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劳动分工范畴,在农村及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集体化生产经营方式。为欠发达地区、欠发达产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是开发性普惠金融的功能定位。开发性普惠金融的比较优势在于: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兴旺,从根本上改善城乡收入不平等状况,缓解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