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致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中国是有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中国五千年经济发展的历史,主要是中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农村土地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具体反映在国际贸易,投资以及金融领域内,是数量增长与质量转变的统一,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时,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下仅能够准确反映出经济一体化程度由“浅”到“深”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深度及其历史变迁,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测度指标,力求诱过世界经济发展的外在表象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实质,从而揭示出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海权的诉求和护持已然成为了中国难以回避的战略问题。不过囿于中国自身的地缘特性、实力地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全球经济与国际关系的一些特性,决定了中国对海权的追求应该以有限海权为目标。决定中国对海权的诉求应该立足于有限海权的因素是:中国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历史上海陆复合型国家海权战略的经验教训;国际关系的特性和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目标;“战斗方式”与“生活方式”一致性原则的要求;经济全球化中的中美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末叶的一种世界性现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开放经济对转轨经济既有积极的制度变迁效应,也使转轨面临巨大的外部风险。分析表明,转轨国家间经济绩效的巨大差异,根源于不同的转轨方式及对制度变革和发展政策关系的不同处理。在对转轨经济理论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一些经济学家批判了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华盛顿共识”,强调转轨中制度建设的历史的重要性。论文指出,在开  相似文献   

5.
艾华 《时代经贸》2004,(6):60-63
正如多数人事先所料,经过7小时辩论,美国商务部6月5日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的听证会,最终以美方企业、行业协会、工会代表普遍反对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告结束。美国10位代表亮出的10张否决票预示着中国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美国的“入市”征途不会一帆风顺。在2004年我国经济外交热点话题中,“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无疑成为了焦点之一。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纷纷要求外国政府尽早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由于备受关注,甚至有人戏称,“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中的“台湾问题”。在充分肯定“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我们对此问题的准确理解和合理应对还需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首先明确解释了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简要概括了马克思时于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论述.分析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时全球化的描述,提出要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上研究经济全球化,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各国应谊认清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政变自己的不利地位。并以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的实施,从实证角度实现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理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和世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等各种开发区,使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制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入了研发转移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内外环境条件也难以支撑目前的“中国制造”模式的持续发展。要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抓住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研发转移的机遇,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定位和强化中国科技园区(国家高新区)的功能,迅速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改变中国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弱势地位,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8.
王伟东 《经济论坛》2005,(15):19-22
泛珠三角、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中国的这三驾区域经济合作的“马车”日益显示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的作用,也表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包括粤、桂、琼、滇、贵、川、湘、赣、闽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又称为“大华南地区”或“南中国”经济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从局部经济全球化到全面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演进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商业资本首先实现了全球化,从而开始了局部经济全球化。当时发达国家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应世界各地消费”,闭关自守被“互相依赖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大多数学者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