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曹植《矫志诗》形式特殊,用广泛的比喻进行说理,与先秦诸子作品中广譬博喻的手法近乎一致。在诗歌主题上,与《荀子·劝学》同类,均是表现劝勉主题。在文体特征上,类似于箴铭、子书、论说类文体,即广泛地依附,精当的说理。在诗学理论中,比喻说理类同于《礼记·学记》中所说的"丑物比类"、"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这首诗将议论说理引入诗歌创作中,探索实践的努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祝盟》七处引用《诗经》成辞,涉及《诗经》风、雅、颂三个部分,共七篇作品,可分为直接引用《诗经》原句,调整《诗经》原文字句、保留原意另造新句,用诗原辞、原意重组新句三种类型,这既是刘勰“依经附圣”写作思想的体现,也是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通”是《尔雅义疏》阐明字词之间音形义关系的常用术语之一,有“通”、“通作”、“通用”、“(古)字通”、“通借”五类具体表述形式。根据“通”在《义疏》中的分布情况,归纳出其通声韵、通词义、通语源、通字形四种功能。“通”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多种功能的模糊术语。  相似文献   

4.
读张爱玲小说,会发现比喻是她惯用的修辞方式。就拿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来讲,张爱玲充分利用了此种修辞方式,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出来。她的比喻精彩绝妙,不落窠臼,将抽象事物具体化,以实喻虚;喻体普遍常见,生动形象;比喻活泼调皮,耐人寻味。这些精妙的比喻对揭示文本主旨、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物环境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察了《墨子》中“之“的所有用例,并结合例句详尽分析了“之“的语法功能。依据吕叔湘、王力、周法高、郭锡良等语法学家的理论,将“之“界定为指示代词中的泛指指示代词。认为“之“所指代的事物比较广泛,没有近指指示代词或远指指示代词指代事物那样强、那样具体,并逐渐趋于虚化。  相似文献   

6.
例话衬托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色,人们多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作陪衬或对照,如借影子来显示形体,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以景物来烘托感情等;这本是诗词绘画惯用的表现手法,后来亦为小说创作所广泛采用。《水浒传》里要写梁中书厚爱杨志,却以“青面兽北京动武”来衬托,杨志越扬眉吐气,越见梁中书对他的赏识;要写李逵的单纯直率,却以他的扯谎耍赖作反衬,愈写其奸猾,便愈见其朴实。这些都收到了直接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正如金圣叹所说:“文章最妙,是注目彼处。手写此处,若有时必欲目注此处,则必手写彼处。”(见《读第六才子书法》)刘鹗的…  相似文献   

7.
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制度》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等概念方面以及关于期末结转利润、计提所得税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面基本相同,但《企业会计制度》强化和明确了利润的概念和利润核算的频率,修改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的部分内容,并增加了分派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一、利润的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54条规定:“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企业会计制度》第106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上述两种定义均将利润视为“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其不同之处在于:1.《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会计准则》的措辞更严谨,前者使用“一定会计期间”,后者使用“一定期间”。“会计期间”显然比一般意义上的“期间”更为具体,因为利润仅在会计期末进行结转,故利润这个概念仅用于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并不能反映任意期间的经营成果。2.《企业会计制度》将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项,而《企业会计准则》将利润分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项。笔者认为前者的分类更...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创建古典经济学时,将其定义为“研究国民财富(或商品总量)的科学”。后来,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首先将这一研究对象具体化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研究。萨级尔逊在他的《经济学》里,把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列了七种,其中为经济学者们公认的一条定义是:“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要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列宁在…  相似文献   

9.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接受捐赠资产的账务处理并未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中国矿业大学朱学义教授将其列入“递延收益”科目核算。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与总结,觉得朱学义教授的做法很有道理,在此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这句话被运用到了经济学领域,于是就有了“马太效应”这一术语,用以比喻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将其进一步归结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跟朋友聊天,谈到杂志的内容风格和办刊定位时,朋友用了个比喻问我:“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列车的话,《科技创业》杂志的位置在哪?”我答“车厢里的乘客。”朋友就说了:“以我的感觉,杂志要想发展做大,最好是到火车头去,作整趟列车的司机!”  相似文献   

12.
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兵家著…  相似文献   

13.
谢佳宏 《进展》2021,(1):68-70
现有的中学物理微课共性有余而特性不足,其分类方式也并非十分科学合理。文章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了物理微课的特点,并将物理微课分为“物理观念类微课”“科学思维类微课”“科学探究类微课”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类微课”四类,以期为物理微课的分类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董根洪、彭定国同志《对现行辩证否定观的几点异议》一文(载《浙江经专学报》1991年第1期,以下简称“《异》文”)对我国学术界对辩证否定观内容的概括提出异议,认为应概括为:“否定是事物内外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具有自我否定和外力否定两种形式;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倒退的环节;否定既可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也可是事物联系的彻底中断,是全盘否定。”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特提出来商榷,以期引起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在马克思研究资本的方法问题上存在的大而欠“当”等现象,文章基于马克思文本突出以下三个主要方法:一是“普照的光”法,即居“普照的光”位置的生产方式法;二是“肯定否定”法,即“对每一种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法;三是“抽象——具体”法,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其中,“普照的光”法属于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历史)科学的方法中所实现的一个原创,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遗产在方法论上的历史性突破;“肯定否定”法、“抽象具体”法则属于马克思扬弃黑格尔哲学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谁的新经济?     
如果用捕猎比喻的话,世界上的生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猎物,一类是猎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哲学之源《易经》一书,很大篇幅揭示了要注重事物一些微小的变化,因为看似精微之事,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易经》里的坤卦的第一爻讲到,履霜结果就导致坚冰的到来,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和知几察微,在《易经》六十四卦里,有十几卦在讲因为没有注意一个事物的微小变化,而导致悔亡结果的哲理,中国古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新智慧》2001,(23)
到星巴克喝咖啡 《与毕加索喝咖啡》引述维也纳一位艺术家的话说:“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而对于北京或上海的小资们来说,如果是在下午这个时段,那么,他不在写字楼,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星巴克,来自微软的故乡西雅图,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咖啡馆连锁企业。在好莱坞影片《邮件传情》里,与梅格&;#183;瑞恩“一网情深”的汤  相似文献   

19.
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在《沙丘》中不仅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更在此模式基础上为文本审美效应的生成提供了契机。置于怪诞美学理论视域下,《沙丘》中的空间建构实为“怪诞场域书写”,包含由“异空间—深层空间—科外幻空间”构成的三元结构及其运作:异空间形成的美学异托邦,将怪异的事物“正常化”;他异性的深层空间对异空间的僭越,为文本生产出强烈的怪诞效果;二者的相互作用使科幻小说变成一个落在科学之外的“科外幻空间”。“怪诞场域书写”作为《沙丘》书写现实的一种策略,使得科幻小说走向了独特的现实主义路径,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曾在《雪崩》中描绘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那里,有数百万人通过“化身”生活在一起。他们在街上闲逛购物,在高级俱乐部里尽情狂欢,在远离尘嚣的小岛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斯蒂芬森将这个世界称为“虚拟世界”,他认为这将是未来人们的一种必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