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务之急,中国股市应该尽快“刮骨疗伤”,启动新股市场化发行.注册制改革,减少行政供给和人为控制节奏,把新股发行的权力还给市场。 目前A股市场之所以“逢新必炒”,打新者不论行业、不论盘子大小、不论业绩状况、不论公司成长性等一律积极认购。  相似文献   

2.
郭杰  张英博 《金融研究》2012,(7):137-153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0~2010年间首次公开发行的A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IPO市场时机选择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现行新股发行制度下,中国的IPO市场时机不但包括基于企业自主选择的时机,也包括基于政府发行管制的时机。市场时机对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政府择时而不是企业择时。由于发行管制的存在,政府择时对企业杠杆率有长期显著影响,但企业择时并不能对杠杆率产生显著影响,Baker和Wurgler(2002)发现的企业择时与资本结构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不存在。因此,政府管制是造成我国实际状况与西方市场时机理论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股破发是目前中国股市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基于2004年至2010年上市的A股IPO,研究合资承销商对新股破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合资承销商所承销的新股破发率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合资承销商的低破发率主要归功于更加有效且符合市场预期的一级市场发行定价能力,其表现为合资承销商发行的股票的短期市场价格相对发行价的偏离程度显著低于本土承销商发行的股票。另外,我们还发现合资承销商采取了一定的托市行为,该行为也减小了短期内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概率。本文的发现从新股发行的角度提供了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4.
全流通背景下A股IPO抑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A股IPO抑价率远远高于国外成熟市场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他新兴市场的IPO抑价水平。本文以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中国A股市场发行的259家新股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赢者诅咒"假说和"投资者情绪假说"解释A股IPO抑价的适用性。本文研究发现,经典文献中关于IPO抑价的"赢者诅咒"假说基本上不能解释中国A股IPO抑价现象,而二级市场的乐观情绪和新股投机是决定IPO抑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股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市场,而A股市场上IPO抑价率历史上远高于其他国家,本文通过对中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回顾解释历史上IPO高抑价的成因,其分别来自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偏差.并且在分析A股IPO抑价独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针对中国现实情况的政策改革建议,以使我国证券市场在未来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IPO抑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寻股改后造成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原因,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7.
郎超 《中国外资》2011,(16):31-32
新股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国市场,而A股市场上IPO抑价率历史上远高于其他国家,本文通过对中国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回顾解释历史上IPO高抑价的成因,其分别来自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定价偏差。并且在分析A股IPO抑价独特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针对中国现实情况的政策改革建议,以使我国证券市场在未来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外很多的学者对由知名的投资银行和普通的投资银行所承销的新股的不同市场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知名投资银行承销的新股发行抑价程度要低于普通投资银行,即所谓的投资银行声誉假说.本文选取1996年1月至2003年3月在沪市发行上市的A股为研究样本,对投资银行声誉假说在我国新股发行中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这一假说在我国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9.
听月楼 《证券导刊》2010,(14):53-58
万众期待的股指期货已于上周五隆重推出,与市场投资者的热切期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指期货的上市并没有带来蓝筹股的崛起,当天深沪两市表现乏善可陈,蓝筹股更是走势极度沉闷。中国A股市场屡屡灵现的炒新效应为何独于股指期货失效?当中原因何在?重在制度创新而不改股指长期趋势虽然股指期货的推出为机构投  相似文献   

10.
曾刚 《中国金融家》2014,(1):139-139
2014年是市场制度变革剧烈的一年,其中对股市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新股发行重启。对于新股发行重启,总体来看要分为三方面理解:首先,新股发行对市场资金显然会带来负面压力,包括打新以叉炒新对资金的分流;第二,新股发行重启会对当前市场估值体系带来一定重构,包括小盘股稀缺溢价的下行等;第三,大量新股的上市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选择,新的机会由此孕育。整体来看,  相似文献   

11.
常江 《金融博览》2011,(22):60-62
截至10月24日,A股比年初又下跌了438点,跌幅15.6%。在股指连续两年不给力的情况下,A股2010年发行新股343只、融资4780亿元,2011年又发新股243只,融资2384亿元,平均每天就有一家IP0公司发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52家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衡量样本公司在两个市场的IPO抑价程度以及上市后的中长期股价表现来比较两个市场的IPO定价效率,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找出两个市场中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A股市场的IPO定价效率显著低于H股市场,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改革A股市场新股发行定价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股市IPO折价存在问题,利用沪深A股的股票发行上市数据,分析我国新股发行市场较高的IPO折价的原因,并提出了我国股市IPO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劲帆  李丹丹  杜涣程 《金融研究》2020,475(1):190-206
本文通过对比2009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IPO市场化定价发行阶段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IPO限价发行阶段共1950个IPO样本,发现IPO限价发行对于新股在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具有“弹簧效应”:即抑制股票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会造成新股在二级市场价格短期内超涨,限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显著高于市场化定价发行新股的二级市场定价。限价发行引起的过高二级市场定价最终导致股票长期回报率低下。另外,创业板公司“弹簧效应”显著强于主板公司。这些实证结果都可以被本文提出的一级市场价格压抑造成二级市场非理性投资者上涨预期一致、盲目追涨的理论模型所解释。本文的研究指出抑制股票一级市场定价虽然形式上可以解决新股发行价过高问题,但是却造成二级市场更大的价格扭曲。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IPO发行定价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蒋超 《中国外资》2013,(20):82-82
A股市场连续下挫、市场信心极度低迷,很多投资者选择了用脚投票,销户彻底退出股市。新股扩容步伐太快被认为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很多人都在讨论挽救股市信心的王牌就是暂停IPO,只有停发新股给股市休养生息。本文通过历史上几次停发新股后市场的表现以及横向对比其他国家发行新股的情况,来讨论新股发行速度过快是否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停发新股是否就能够力挽股市之狂澜。  相似文献   

16.
固定价格、累计投标询价和拍卖发行机制下的IPO抑价模型可解释我国新股发行市场长期存在的高抑价现象:散户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乐观情绪会推高二级市场的IPO交易价格,但却不能在IPO发行定价中得到完全体现。单纯通过变革新股发行机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抑制IPO高抑价产生,只有疏导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才能彻底解决IPO高抑价问题,权宜之策是将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嵌入IPO发行定价之中以消除IPO高抑价现象,允许散户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且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固定价格、累计投标询价和拍卖发行机制下的IPO抑价模型可解释我国新股发行市场长期存在的高抑价现象:散户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乐观情绪会推高二级市场的IPO交易价格,但却不能在IPO发行定价中得到完全体现。单纯通过变革新股发行机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抑制IPO高抑价产生,只有疏导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才能彻底解决IPO高抑价问题,权宜之策是将散户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嵌入IPO发行定价之中以消除IPO高抑价现象,允许散户投资者参与询价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且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家》2012,(5)
新一轮IPO改革正式开始 证监会于4月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剑锋直指新股发行的“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和高超募额”及“炒新”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本市场新股IPO折价程度及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全面、细致刻画中国资本市场新股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的折价程度;二是试图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对新股IPO首日超额收益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为此,本文分别按照年度、行业、上市地点、上市周期对样本进行了分类,计算不同分类下的新股首日超额收益;同时本文认为,新股发行过程中监管部门对发行价格的限制,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新股首日超额收益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IPO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上海A股、香港H股的新股初始收益率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选择A股或H股发行上市所导致的两个市场的不同反应及其真正动因。实证结果表明,上海A股市场较香港H股市场具有更高的新股初始收益率,但呈逐年递减趋势;A股市场的新股初始收益率与中签率、发行价、上市首日开盘价、上市首日换手率显著相关,而H股市场的新股初始收益率则与净利润增长率、香港恒生指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