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洁平  刘璇 《时代金融》2013,(24):211-212
碳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在借鉴其他领域保护价格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中国的碳市场中制定排放配额价格下限,且排放配额价格下限应等于边际减排成本。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回归参数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构建了幂函数形式的排放配额价格下限计算和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出了中国1960-2008年历年的边际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2.
以欧盟碳市场的实践为背景,分析碳交易中对电价影响因素——碳成本的传导.研究配额的初始分配方法,初始分配法下对边际成本的补贴、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电力市场结构和外部竞争对碳成本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减排体系,二是自愿减排体系,前者以官方机构发放的碳配额为主要交易标的,后者则是购买者出于自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而形成的碳汇量交易市场。我国的自愿减排市场包含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和碳普惠产品交易市场,同时CCER可在一定额度内作为碳配额交易的抵消量。我国的蓝碳项目在上述两个市场模块中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如产权制度不明确、核算机制不健全、自愿减排交易制度不完善等,此类问题揭示出我国蓝碳市场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蓝碳市场制度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应当不断加强蓝碳自愿市场交易的立法,完善蓝碳项目开发方法学以及构建完善的蓝碳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从而实现我国蓝碳市场交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下的碳金融碳金融指与低碳经济有关联的金融活动,可泛指所有服务于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金融中介活动。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按照业务模式可以分为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Allowance-Based Markets)和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Project-Based Markets),前者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后者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如CDM(清洁发展机制);而按照减排约束力又可区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配给机制的特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配给机制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实现了减排,第二阶段不存在过度配给,故减排能力将有所提高,但对节能减排技术投资的引致效应有限。碳配额带来的经济租金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较小,但意外收益的存在导致了收入分配的扭曲。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本文认为我国应加快完善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制定排放交易体系的纲领性指引,在国家五年规划中明确减排目标,将交通、农业等排放量较大且边际减排成本较低的行业融入到管控对象之中,由各个省份制定本省的分配细则,以基准排放作为分配原则,采用100%拍卖的形式,建立健全配给机制的配套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6.
朱艳笛  李玉平 《中国外资》2008,(10):182-184
本文结合国际碳市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国内建立碳排放贸易体系后,对国内碳贸易价格、国际减排边际成本等的影响。提出我国应该在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换取节能和新能源高新技术的同时,激励企业采用和开发新技术,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贺川 《银行家》2024,(1):100-105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碳交易市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发展愈发受到各界重视。碳交易市场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政策约束和减碳成本,但作为新型融资工具和投资资产,其也拓展和丰富了企业的投资空间。碳交易的标的物为碳资产(Carbon Asset),碳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温室气体可排放量的碳配额,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并经核证的、用于抵消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我国重要的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在提升地区碳绩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运用我国30个省份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我国的碳交易政策对地区碳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碳绩效,并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减少碳排放量,但是技术创新对降低碳排放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因而应当对各区域碳配额进行协调管理,并且严格控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占比。  相似文献   

9.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逐步推动了我国企业环保成本的上升。从污染减排成本看,企业的环境保护税负担较低,但污染治理成本高;从碳减排成本看,企业碳交易成本影响较小,但减排约束将逐渐显现;从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成本看,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显著增加,并开始向上游传导。现行相关政策存在着环保税调控作用弱化、碳减排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也面临多重风险与困难。为此,建议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做好减污、降碳、扩绿与发展的平衡;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继续加大减污调控力度;逐步加大碳减排政策调控力度,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轮驱动,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碳市场是履约驱动下的现货交易市场,碳配额价格无力动态传导真实供需信号和发现最低减碳成本,市场主体无法灵活应对经济波动并获得低碳投资激励。碳配额价格疲软及波动反映了碳市场效率偏低、传导不畅。在跨期市场机制缺乏的背景下,碳市场效率依赖初始分配。现行碳市场规则不够清晰、缺乏协同、位阶偏低,无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规范基础。遵循以市场逻辑为基础的政府规制路径,跨期交易理论拟合碳市场主体的行为逻辑,碳排放权跨期交易属性亦具备法理支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具有载明碳市场跨期交易制度的文本空间而且位阶更高,是跨期交易制度法律化的适当立法形式。为防止跨期交易可能造成的主体垄断、价格操纵等市场失范,需要明确跨期交易的制度边界和市场规制安排,促进跨期交易与其他价格调控制度的协同,通过行政处罚、创新补助以及市场扩容等手段维护碳市场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arbon management system (CMS). The system comprises 10 essential elements from four broad perspectives: carbon governance, carbon operation, emission tracking and reporting, and engagement and disclosure. The proposed new approach focuses on cross‐functional integration, enforcement of proactive strategies and group rather than 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We then us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reports to examine empiric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s by large Australian firms. Overall, we find that firms with higher quality CMS have achieved better carbon mitigation. Further, adequate assessment of carbon risk and opportunity, the presence of reduction targets, the strength of carbon programs and enhanced external disclosures appear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elements in our sample firms.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by combining governance, internal process, carbon dioxide‐footprint track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 CMS helps managers improve decision making.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account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2.
碳税和碳交易作为主要的碳减排政策工具被大多数重视碳减排的国家所采用。基于对比碳税与碳交易在理论基础、效果成本、减排效果、监督机制以及未来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两种政策的执行现状和中国国情,中国应建立碳排放交易与适度碳税相结合的复合政策,降低碳排量,以应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越来越多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本研究考察碳信息披露、碳业绩与资本成本之间关系。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和标准普尔500企业样本,我们发现:资本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负相关,这符合自愿披露理论预测。而且,对于碳业绩好的企业,这个负相关关系更弱。我们还发现,碳信息披露与碳业绩负相关,这与合法性理论预测一致。研究表明,碳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披露碳信息旨在减轻合法性压力,降低资本成本。  相似文献   

14.
碳交易作为一种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手段,最早是从排污交易制度发展应用而来,最早运用这种交易制度的是美国的酸雨计划。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很多地区遭遇酸雨侵袭,管制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反复上演。美国国会共提出并否决了70部不同的酸雨提案。此后,排污权交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温室气体减排的金融活动,碳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碳金融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绿色发展的长期目标,需要多方的协调配合,会计与财务应在其中发挥作用.本文基于我国碳排放现状,结合技术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碳减排措施,论述了企业在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措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会计确认和报告等会计问题,以及相关财务决策和管理控制等财务问题.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基于激励和约束视角探讨碳减排过程中的会计和财务问题.文章全面、系统地探索了碳减排措施实施中的会计与财务相关问题,提供了双碳目标下会计与财务创新的整体思路.同时,本文也是在环境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领域的有益探索,对于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指引下,会计准则与财务规制完善,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主体的行为规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方健  徐丽群 《审计研究》2012,(4):105-112
本文选取总部在欧盟的世界500强公司为样本,研究基于供应链信息共享及碳排放量与碳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程度高的公司其碳信息披露质量也较高。碳排放量对碳信息披露质量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间接碳排放量对其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表明,面对我国2015年开始实施的碳排放量控制,提升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及强化碳排放量测度审计是提高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Carbon Credits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0,47(10):18863B-18863C
  相似文献   

19.
碳排放权交易等碳金融是促进碳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本文研究采用VOSviewer、CiteSpace等文献计量软件,对外文碳金融相关重点理论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前沿演进脉络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碳金融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碳金融相关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受政策导向影响较大,且国内碳金融实践和...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ploits Australia's ratific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which mandates the countr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thereby exposing Australian firms to increased carbon risk, as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causal effect of carbon risk on firm capital structure. We find that the Kyoto Protocol ratification leads to a decrease in financial leverage of heavy carbon emitting firms and such a decrease is more pronounced for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firms.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increased carbon risk leads to higher financial distress risk, which motivates firms to decrease financial leve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