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公企业中劳资冲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部分非公企业因低工资、高劳动强度、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引发的劳资冲突不断发生,一些冲突朝着非理性、群体性、对抗性,甚至反社会的方向发展。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是产生劳资冲突的充分条件,劳资双方势力不对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法规不完善及执法监管不力是产生劳资冲突的必要条件。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监管,建立集体协商谈判制度等是缓和劳资矛盾,防止和化解劳资冲突,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有效途经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劳资集体谈判在许多西方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分权化趋势,国家或产业层次的集体谈判逐步向企业乃至车间、部门层次下移,进而对劳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集体谈判分权化是劳动关系主体力量严重失衡的体现,文章作者分别从工会组织萎缩与职能异化、雇主去工会化生产策略与雇主组织趋于解体、政府去管制化竞争等方面对劳资集体谈判分权化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合理工资水平与我国的劳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工资水平不但关系着劳资分配,还关系着国民经济的正常循环。在短期内,工资水平是通过劳资谈判确立的。长期内一国的工资水平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短期工资总是围绕着长期工资趋势线波动,这是一个马尔科夫试错性均衡过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上升,和劳资谈判这一试错机制的贡献密不可分。我国要形成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合理工资水平,必须用劳工立法和和集体谈判纠正工人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4.
陈曦 《企业家天地》2011,(7):110-111
目前劳资危机已成为社会共识,而劳资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资关系失衡。劳资关系之所以失衡,又与劳资关系主体的行动逻辑、发生背景和心理影响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主要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当前劳资冲突的产生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破除劳资对立、实现劳资合作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比较紧张,时有冲突发生。从国家政策法规、企业治理制度和职工自身三个方面看,引起劳资冲突的原因较多,今后要从宏观政策和微观制度相配合上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缓和私营企业的劳资冲突。  相似文献   

6.
当今在奉行自由经济的香港地区,工商业秩序稳定,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这与香港政府重视劳工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密切相关.而劳资审裁处作为香港司法机关中审理劳资纠纷的裁判法院,依职能从诉讼层面来协调处理具体劳资关系.现对香港劳资审裁处的相关诉讼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内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产生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劳资关系越来越被关注,我国劳资关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消除劳资关系中存在的紧张对立状态,促使劳资关系向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产业学派和人力资源学派角度,深入剖析了劳资冲突产生的根源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既要从理论上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解决的实质问题和基本途径,又要采取实际对策解决劳资关系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劳资关系现状、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对策,提出在劳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和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才能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海洋 《大众商务》2010,(16):265-265
当今在奉行自由经济的香港地区,工商业秩序稳定,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这与香港政府重视劳工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密切相关。而劳资审裁处作为香港司法机关中审理劳资纠纷的裁判法院,依职能从诉讼层面来协调处理具体劳资关系。现对香港劳资审裁处的相关诉讼程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内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完善产生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当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高校劳资管理水平又成了热点话题。本文通过认知劳资关系问题的相关理论及其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当前高校劳资管理中存在的劳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岗位设置工作滞后、考勤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化、对工资管理的认识不足、现代化管理手段落后等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的网络化劳资信息发布系统、科学设岗、实行岗位责任制、健全考勤考核制度、增强劳资管理意识、健全劳资管理机构、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等建议,旨在提高高校劳资管理水平,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以促进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深入到其内部,触及问题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劳动同质性假设基础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同质性假设已有相关认识,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劳动同质性,使劳动价值论具有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指挥者的劳动,其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当代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理论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认可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虽然人们是在商品经济时代才认识到抽象劳动,但抽象劳动并不与商品经济属于同样的历史范畴。当人们说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时,其实也是从抽象劳动的意义上来说的。这是因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都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显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也只能是在抽象劳动上而不能是在具体劳动上。在商品的交换中,复杂劳动换算为复合的简单劳动是很清楚的。如果复杂劳动不能换算为简单劳动,那么,复杂劳动的产品就不能用简单劳动的产品——黄金来支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价格和用于交换。而随着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方面简单劳动的内涵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复杂劳动也必然日益向简单劳动转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经历了一个由劳动力产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劳动力资本的转化过程。马克思运用整体主义研究方法建立的劳动力商品范畴和古典经济学派运用个体主义研究方法建立的劳动力资本范畴,在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价值理论是当前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卫兴华教授就劳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分配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财富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等,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构建城乡分割体制下的二元经济模型来分析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内在机制,并基于省区数据建立交叉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乡劳动力流动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随农民工工资和城镇化水平的临界值由扩大转为缩小;(2)近年来超过三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由城市就业市场对农民工歧视产生的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价值带来的.  相似文献   

18.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报酬中包括按要素分配所获得的收益,但这不等于承认要素价值论。应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促进我国分配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价值和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必须准确把握价值和劳动,才能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贡献。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体现了是一种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价格的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人类劳动,是生产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并且其结构随着生产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