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就学决策形成机制研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大量认真的调查,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流动人口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决策动因及各动因在形成最终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缓解城市面临的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压力、推动教育资源更公平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指没有取得流入地城市户籍,又在流入地城市进行经济、社会等活动的少数民族人口.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流入城市;其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政府的治理带来了挑战.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保障是当前中国人口流动情况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楠 《经济师》2024,(3):13-15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1年与2017年流动人口从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四维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构建融入评价体系,划分城市等级,分析融入情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最后进行影响因素探究。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城市间融入差异较大,省内相邻城市具有相似性;京津不再是融入中心,长三角融入中心北迁明显,珠三角融合度由沿海向内地递减。政策启示是,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地理优势,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安置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重庆市人口计生委于2012年进行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获得的大样本微观数据,运用排序模型研究了重庆户籍跨省流动就业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大部分为"一般"和"幸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房租、子女是否在身边、流入地(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对流入城市的偏好、他们认为流入地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态度、在流入城市工作年限以及是否计划长期在流入城市工作均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但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以及他们是否能够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2008年南京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子女性别、子女个数、子女自身学习情况等。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决定其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收入是制约农民工继续提供其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主要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农民工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呈正相关关系,但母亲的文化程度比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更显著。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思想素质的提高,子女的性别已不再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理解异质性外来人口与城市房价的关系对判断房价未来走势和区域住房市场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内异质性劳动力流动对住房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各区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是影响流入地住房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区域内流动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城市房价表现也更高.微观机制的分析显示,区域内流动人口影响流入地住房市场的途径是由于区域内流动人口与流入地存在相对较小的文化差异,因而有着更强烈的定居意愿,进而给流入地城市住房市场带来更多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7.
美国流动人口的教育法规比较完善,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是其中重要内容。美国流动人口在满足一定的居住条件之后,就能获得迁入各州的居民的受教育权利,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应根据本国国情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立相应的法规。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典型外销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历史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呈现岛内老城区聚集度高,岛外均衡分布的态势;流动人口分布则表现了沿主要入岛交通干道或岛外工业园区聚集的特征。确保工业区与人口居住区的环境隔离,提升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将对各区协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水平,流动人口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高9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家庭的消费对收入缺乏弹性。就业减少了流动人口即期的不确定性,而社会保险减小了他们远期的不确定性。处理效应模型显示,失业显著减少了流动人口的消费,而在流入地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对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促进流动人口消费的重心应为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与保障,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流入地更多的社会保障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武聪 《新经济》2022,(4):40-45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仍在持续扩大.本文运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融合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已有针对成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理论并不完全适应于流动人口子女,心理融合作为社会融合的最高水平,应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融合可以分为情绪、适应、抗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人口的流动过程中产生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本文从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角度和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责任,得出了只有流入地政府才需要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的结论.但是,由于仅由流入地政府来承担此部分责任会造成流入地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严重偏离,并且义务教育具有外部性,所以中央政府也应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买单".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责任的分担比例不尽合理,应进一步完善,同时应建立以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为导向的专向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21,41(5):95-102
解决城市中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5个城市流动人口与家庭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迁移行为、家庭化迁移等特征对其住房选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仅有小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已购房。其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通过迁居改善住房,并获得城市住房。(2)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的直接驱动力,起到决定性作用。(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获得住房的机制存在显著的城市差异,非一线城市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在住房选择上呈现出"向上的流动性",即实现从租房到购房,而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即使具有高收入仍很难获得城市住房。建议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需求纳入考虑,进而促进流动人口落户,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宏 《经济学(季刊)》2013,(4):46-53,19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描述了广东省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特征及变化。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巨大,性别比升高且在各年龄组呈现均衡化趋势,年龄结构老龄化,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地区及区域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来源地以外省为主且主要集中于临近的中西部省份,居留时间呈现两极分化且以经济目的为首要迁移原因;同时,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高,行、职业分布与户籍人口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及其变化对广东省的社会、经济及人口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子女是我国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社会边缘群体.在高速城市化带来人口大规模流动以及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滞后的背景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渐严重.本文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等资料,详细分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研究发现其问题.同时还分析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变迁及其效应.最后,从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制度、经费,户籍制度等六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的分析,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活跃的流动人口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迹象,其产生的众多积极社会效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认为流动人口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子女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儿童由留守变为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权、教育状况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成为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障碍.流动人口子女能不能成功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流动人口的增加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就计划生育工作而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促进人们转变生育观念和行为,降低生育水平,而另-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大、约束力小,不易及时得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入地计生部门都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其生育动态,增加了管理难度。为此,从2004年3月至7月,南昌市青云谱区对流动人口相对密集的12个居委会进行了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婚姻及生育状况的调查,笔者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旨在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参考,为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教育与服务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珺 《当代经济》2007,(11):84-85
本文通过流动人口社会效应的分析,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活跃的流动人口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迹象,其产生的众多积极社会效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认为流动人口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选择农村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所提供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将城镇化水平指标和个体劳动者的户籍类型纳入分析框架,构造个体就业的计量模型,针对安徽、广东、河南等9个省份的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农村流动人口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子女数量等)以及劳动力市场条件(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市场分割率、生活成本等)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报告了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与流动,流动人口就业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农村流动就业人口的“非正规化”矛盾愈加突出,文章对改善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环境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今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和日益明显的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业余生活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对业余生活丰富与否的态度受生活、学习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关心程度,以及业余时间的活动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论生活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对进一步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