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重庆1997年~2009年的生态足迹,应用发展能力公式对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以及采用产业一生态和谐指数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实证研究表明:1997年~2009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具有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产业一生态和谐指数逐步下降,产业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势头逐步加强。在生态问题的背后,产业结构是影响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与解决程度有助于减少重庆生态赤字。推动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尤其是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特色,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国内唯一正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有力拉动陕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资源的长期开采,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了一大课题。我们认为若能从法律上构建一套有序的法律机制,通过法律手段将生态补偿制度肯定下来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最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3.
吴瑾 《河北工业科技》2013,30(4):239-243
从生态需求与供给的角度着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测度与比较分析,探讨了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2000—2011年共12年里江苏省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小,生态赤字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即人们的生活强度超过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导致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持续消费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大凌河流域生态补偿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污染处理水平、污染排放与检测、社会经济发展3个方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效果综合评估体系,将主观AHP法和客观熵权法相耦合构建组合赋权模型。然后以大凌河流域为例,综合评价2010—2017年径流葫芦岛、朝阳、锦州、盘锦地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前后的补偿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切实提升大凌河径流地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同地区的水环境质量差异呈不断减小趋势,该流域已取得一定的生态补偿效果;可为其它类似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瓶颈日益凸显,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及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补偿,但市场化补偿长期缺位,补偿远远低于生态效益产品的成本.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给西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确立,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从碳汇交易发展前景,结合西部的碳汇存量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西部发展碳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忽视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江西省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存,并且阻碍着江西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建立健全江西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计算分析了河南省1989~2008年20年间产业生态足迹和生态占用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河南省人均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和能源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对生态资源占用的比例最大,生态占用强度最高,且一直大于产业平均生态占用强度;第二、三产业生态占用强度都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1991年以后小于产业平均值;第三产业明显低于产业平均值,占用生态资源的强度较小.通过评估各产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方法可以将建设项目的资源和能源消费量转化为所必需的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用以客观反映建筑工程的环境影响,国外已有研究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建筑工程、产品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工程物化阶段环境影响的一种定量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北京"未来之家"的示范建筑进行测算,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评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的适用性和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的演化关系是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浙江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并应用Ulanowicz的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公式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得到三个主要结论:①浙江省1990—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不断增加,生态赤字逐年扩大。②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生态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有所增强。③代表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多样性指数不断下降,浙江模式潜伏着重大的不可持续性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浙江等东部地区经济下滑的情况比较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明显挑战。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而生态问题背后又是企业组织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原因。宏观调控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实质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结果。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它们的认识与解决程度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2年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社会核算矩阵(SAM),建立了三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分别模拟在电力生产环节和电力消费环节征收生态补偿税对贵州、广东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经济、环境和能源消耗的影响,并考虑了税收的不同返还方式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任何税收的冲击对贵州的经济负面影响都比广东要大。因此,我国应该以差别环境税率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利用转移支付手段,根据自然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1.
矿产开发负效应与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产开发的负效应是指采矿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资源耗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发展能力下降等。本文基于矿产开发的负效应,初步构建了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应采取资源补偿、生态环境补偿与矿区/区域补偿,实行防范性补偿、即时性补偿与修复性补偿,实施实体性补偿、功能性补偿与价值性补偿。不同的补偿类型,其补偿主体、客体、原则、标准、方式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遵循立法约束、政策引导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补偿运行模式。建议开展矿产开发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形成部门间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矿产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监督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wetland),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和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湿地经济价值的表现和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发展生态旅游是湿地经济价值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文章主要运用共生理论,探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指出湿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方向进化,是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增长一直被用来衡量一国经济是否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论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中首要问题是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新常态和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实施京津冀绿色创新战略,促使EKC现实拐点尽快形成,是解决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与环境治理双重困境的关键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京津冀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从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创新政策与环境政策的融合以及绿色创新支撑要素的区域合作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协调区域关系,既要基于各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长期差异性,通过区域供给能力与开发——保护的需求相匹配,实现区域收入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也要通过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形成经济社会开发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优空间配置,实现区域供需总体平衡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区域分工模式。与此相配套,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在区域分工模式基础上,运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和资源空间合理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宏观战略目标, 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和人民群众新期盼作出的战略新部署。 实际上, 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把握生态文明内涵, 从生态文明理念树立和生态文明智慧融入两条路径, 建成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和社会和谐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协同。 社会和谐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学习生态系统文明智慧, 探析社会问题产生的生态根源, 构建稳定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区域内各单元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因此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熵权法连续测算了京津冀13个城市2001~2014年经济发展实力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将指数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将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相结合,全面探究了京津冀13个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经过10几年的发展,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已基本显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具备良好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从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空间布局等方面入手,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