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求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与困境,并从法规体系、控制重点和实际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若干方法与途径.研究结论: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必须从现状调研、规划设计、规划评审、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公众监督等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与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动态控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如何合理确定城市土地的供应年期。研究方法:现象溯因法、逻辑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由于土地有偿供应方式的不同,存在出让年期和租赁年期两种模式。土地供应年期直接关系土地配置各方的利益问题,需根据国情和城市经济发展实际灵活确定其合理年限。研究结论:应从城市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城市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三个角度来分析,灵活确定土地合理供应年期。  相似文献   

3.
土地因素对房价的时效影响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测算选择的土地相关因素对房价在时间上的领先或滞后作用.研究方法:时差相关性方法.研究结果:南京市土地市场影响房价的因素中,土地单价与土地出让面积领先于房价,土地出让金、土地开发面积与政策法律法规滞后于房价.研究结论:采用时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南京市土地因素对房价领先或滞后的年限,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范围内房价出现持续上涨的同时,广州市的房价却出现了阶段性平稳下降的现象.鉴于土地市场是影响城市房地产价格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采用时差相关性方法测算广州市土地市场相关因素对房价在时间上领先或滞后作用及年限,结合实证分析广州市土地交易价格、土地供应面积、土地出让金与政策法律法规均对房价的时效作用,并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承包不够完善,使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是发包方和承包方没有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在土地承包期限和土地使用上的随意性很大。二是土地使用存在着两个极端,土地调整过频和长期不作调整并存。农民种了夏熟不知秋熟,种了今年不知明年,对土地的投入没有积极性,淡薄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由于长年不调整土地,生不增,死不减,影响部分农民吃粮。三是没有建立土地投入的补偿制度和土地使用的评价指标。一旦转包或移作它用,长期的投入就付之东流,越注意养地,就越吃亏,导致使用者竭力耗  相似文献   

6.
根据珠海市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的实际,探讨了建立土地有效供应机制对于政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科学调控土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珠海市建立土地有效供应机制的原则、措施、运行模式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有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现实分析,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资产处置管理的基本思路,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作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以低标准起步收取年地租为主导的资产处置管理途径,然后逐步过渡到‘年租一批租’并轨的土地资产管理体制”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90年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供地以出让方式为重点,推进了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目前,在一些地方,当时部分出让土地,特别是中小型(个体)工商企业使用的出让土地,法定使用年限已经届满或即将届满。那么,如何处置这些出让年限届满的国有土地,才能做到既使土地使用者继续合法使用土地,又使国有土地所有权益不受损害?《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一条对出让年限届满土地使用权如何处置作出了这样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幅…  相似文献   

9.
土地使用权提前收回:补偿是应当的责任为了防止规划变更给有关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失,《城乡规划法》设立了补偿制度,规定依法修改规划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为保护土地物权的稳定性和产权人的权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19条规定:国家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业经营者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将土地围绕外部利润进行博弈,选择更加有利的土地经营方式,成为土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文章利用江西省834份农户调查样本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市场化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存在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离农贸市场距离、农产品销售比例等变量上。另外,农业劳动时间比、土地细碎化与户主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务农年限及5年内担任村干部亲属的人数、参加农村合作社等因素均对农户土地流入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基于此,该文对如何有效引导与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提出了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替代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鼓励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成立土地股份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由传统的产销合作向新型的产权合作方向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公私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目标,提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分析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逻辑基础,包括:公平的逻辑基础——土地增值收益来源,以及效率的逻辑基础——明晰的产权制度;然后以现有土地产权结构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完成新型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的提炼。[结果]在现有产权制度框架下,提炼了一个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革思路与模式框架,并借鉴现阶段各地区的改革实践经验,探讨了未来可实现的具体模式与改革方向,最后提出了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保障。[结论]基于使用权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规避了现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的诸多弊端,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目标。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效应,为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存在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却是失衡的,且在东、中、西部地区表现各异。在东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随时间推移而递减,短期内降为0;在中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为正且长期存在;在西部,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效应短期内为负,而随时间推移变为正值且逐渐增大。研究结论:促进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是促进转型期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但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应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The role of land tenur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a subject of intensive research,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land and agrarian reform.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ld's major land tenure systems is well recognized and no attempt is made here to go beyond an overview as this paper limits itself to the impact of land tenure on land use in low income situations. Present land use is determined by a host of factors, of a physical/bi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nature. In applying land evaluation, the ques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sk is to what extent, when and where land tenure conditions act as a considerable constraining factor impeding a more optim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Even in what used to be low-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such as Sub-Saharan Africa) it appears that the frontier phase is becoming exhausted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proceeds; it becomes imperative to examine land tenure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implications. It is shown that so far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has often been lacking in treating land tenure and related issues.  相似文献   

14.
从宏观层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为土地利用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城镇化的影响最为显著,由于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越粗放。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财政支持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驱动力不同,可分为城镇化驱动型、规划政策引导型、混合驱动型和尚未形成用地节约集约的起步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统筹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和管制分区,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方向、战略对策和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管制分区。研究结果:将甘肃省划分为7个土地利用区和7个管制区。研究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在综合分析与主要因子评价和地理区划相对一致性基础上,增加了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科学性和定量化水平。甘肃省今后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区管制措施及调控指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原则,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小城镇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城镇土地利用应该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联动、应加快发展小城镇的产业集聚经济、建立与完善小城镇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因多种保障房形式并存,且供地方式存在差异化,对使用年限、价格(租金)、建筑面积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同,对能否上市交易和退出机制的规定大相径庭,导致保障房建设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租赁型和出售型的保障房之间对接困难,不能体现效率原则;(2)不同类型保障房在享有土地增值收益方面大不相同,不能体现公平原则。辽宁省实例验证进一步表明,我国保障房建设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应统一保障房建设用地方式,实现保障房的土地权益均衡化,以提高保障房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采取诸多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明或暗的流转仍然大量发生.从流转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论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必然性,为国家逐步放开限制和规范流转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重点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求解表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转出者、转入者和地方政府三方重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无论何种条件下,流转都将有助干增加流转各方的预期收益.面对流转的大势,变堵为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避免土地收益流失和市场混乱等问题,是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中部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发展农村经济,采用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对中部地区农用地粗放利用原因分析基础上,采取各种直接和间接方法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实约束,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住宅用途入市的市场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赋能宅基地制度改革。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允许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受到宅基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用途的限制,试点地区的改革探索整体上是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延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从商业和工业用途拓展到住宅用途入市,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城乡居民均可成为使用权主体,入市收益缴纳相关税费后由农民和集体共同分享。研究结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城乡住宅用地具有平等的财产权能,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