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价值理论如果以价值决定与价值源泉为标准,可分为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值(价格)论四大类;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看,价值理论可分供给价值论、需求价值论和供求混合价值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并非都来源于斯密理论;特别是以效用和稀少性为基础的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虽早于18世纪就形成,但却不是出现在斯密的著作中。斯密是一个客观的供给价值论者;而且斯密的价值理论并不矛盾,他主张由购得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至于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则是分析视角和实质内涵完全迥异的两种价值理论。在供给价值理论方面,需要实现劳动价值论向要素价值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中产生的,分析商品的价值生产及交换价值构成有助于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一商品的价值构成本文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买卖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它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包含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但是它决不同于目前市场上包含很大欺诈成份的价格,而是以用户满意的功能效用为基础的销售价格。商品的交换价值,按其投入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六个部分,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包括六种含量;物质价值含量,劳动价值含量,技术价值含量,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斯密的价值学说中,既有耗费劳动、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更有“三收入”决定价值的说法。这些不同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观点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斯密的价值学说异常复杂且矛盾重重。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矛盾是和他研究方法上的二重性分不开的。斯密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归根到底,又是由斯密本人的阶级局限性和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分配包括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分配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研究的大问题.分配思想在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到封建社会有所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已形成较系统的分配理论.分配理论的形成应归于古典经济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较早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三种收入价值论.一方面斯密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认为"利润的多少与资本的大小恰成比例",构成价值来源为三种收入(地租、利润、利息).斯密虽然把价值决定与分配混淆,但他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和三种收入价值论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马克思以此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分配理论,庸俗政治经济学派以此为依据提出以多个生产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理论,分配理论由此分化为两个体系.  相似文献   

5.
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 --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品越 《财经研究》2005,31(4):69-79,144
供求决定论、斯拉法模型和劳动价值论是三类价格决定理论.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以及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关系来解释商品世界的价格体系,是斯拉法模型的卓越贡献.然而斯拉法封闭在该价格体系内部,通过建立"标准体系"的"标准合成商品",并将其还原为所购买的劳动量,以确定价格单位,构成了斯拉法理论的赘疣与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必须寻求相对价格体系背后的价值实体,重建这一价格模型,使其融入到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格决定机制的三个层次中.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对相对价格的影响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维持生存的生产 ,具有剩余的生产 ,联合生产 ,以及具有两种以上原始要素 (如劳动、土地等 )的生产。该模型集中揭示了相对价格、劳动量以及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 ,相对价格和分配份额的“边际决定”观点是值得怀疑和反思的。并且 ,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应该摒弃“过于简单”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否定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 ,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社会年产值不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混淆上述两者 ;斯密没有对收入价值论作科学的论证和解释 ,没有科学论证社会年产值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犯了马克思批判的混淆上述两者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量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包括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消耗与活劳动消耗,劳动消耗是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也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商品的价值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概念以及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遇到诸多解释力问题,并非是考虑不够周全,而只是一些更为基础的东西没有出现在他的文献中。将劳动价值视为一种关系而不是实体,根据价值在相关维度里的表现形式及其角色变换,可以看出:一切创造人类生命价值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价值的根本维度是人化价值;体现生命依赖性的生命耗费与人化价值是价值的基本关系维度。价值在运动过程中,表现为物化价值、沉没价值、交换价值等不同形式;而价格只不过是由权力关系形成的物的交换形式中的表征价值。在价值的基本关系维度上,由劳动价值关系的质与量的规定性揭示出价值量的决定是作为对个体的异质性简化处理的结果,由此得出价值内涵的一般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规律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价值规律的传统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计量劳动量的尺度应该是知识使用量而不是劳动时间,商品价值应该由最新知识而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现实的价格运动中心应该由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而不是资本的力量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在一个存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经济中,证明了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结果会使不同商品的交换价值之比恰好等于它们的价值之比。资本家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目标,和追求商品交换价值的最大化是一致的,交换价值成为资本在行业之间流动的推动力。只有社会分工结构中各行业的劳动者数量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实现供求平衡,此时商品的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选择专业化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规律协调社会生产分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在经济部门之间分配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微观视角论证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并阐明了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的国际差异导致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国际垄断价格.按照国别价值的转化形式进行等价交换,一国用某种商品换回的劳动量不再等于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低、垄断力量弱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垄断力量强的国家转移.基于1995~2011年54个国家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与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垄断力量存在正向关系.剩余价值国际转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转型升级,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劳动异化的程度,会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和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20,(1)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分析在商品价值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对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量的混淆认识,是导致劳动价值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客观相脱离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厘清商品价值的计算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理论、才能真正回归劳动价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与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问题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的,他分别从劳动过程一般的角度;从商品生产的角度以及资本生产的角度对生产劳动作出了专门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在论述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将第三产业中的服务分为两种,即可以物化的服务劳动和纯粹的服务劳动,并肯定这些服务都是生产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上篇说明,目前,两个新古典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并在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推进了对市场价格理论科学基础的构建。下篇,将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基础的市场价格理论,并且说明: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机器设备是劳动者肢体和大脑的延伸、模拟、外化或独立 ,不仅传动劳动 ,更重要的是替代劳动。但人们没有注意到这种替代的革命性意义。劳动力创造价值、机器只转移价值以及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都只是一种人为界定。土地自然力和劳动自然力一样 ,其耗费的凝结同样有理由构成价值的源泉 ,包括劳动自然力在内的各种形态的自然力耗费的凝结构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自然力作用时间的长短决定价值量的大小 ;机器的活动是一种拟劳动 ,拟劳动和人的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在未来生产中 ,直接劳动的作用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必然导致价值源泉的转移或多元化 ;泛价值论认为各种要素所包含的自然力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生产各环节共同形成的社会必要标准决定价值实体按多大的比例转化为社会价值 ,它是以往各种价值论的有机整合。价值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价值理论的评介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理论的评介与思考●许保利一、价值理论的意义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效用,马克思将其称为使用价值;第二,可以用来同别的产品交换即具有购买其他产品的能力,人们将其称为交换价值;第三,产品的生产要耗费一定...  相似文献   

18.
工资机制决定于经济运行关系而非经济性质关系。在商品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劳动量工资机制所依存的经济运行条件逐步消失,劳动供求工资机制起主导作用虽然具有必然性,但工资偏低、增长乏力、收入悬殊等问题也不可避免地相伴而生。劳动力价值工资机制不但同我国事实上的资本经济运行相吻合,而且能够弥补劳动量工资机制、劳动供求工资机制的缺陷,应当成为决定我国工资水平的工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规律是一个商品经济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和要求可概括为如下两点: 第一,价值规律是由价值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而价值的实体是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要按照社会劳动必要消耗量来进行。第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自发调节者。它的这个作用是基于前一条的要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价格总是环绕着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资本主义生产就是以市场价格为晴雨表,按照市场价格的高低和利润的大小有无来决定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这  相似文献   

20.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论题.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成“正比说”,产生这种错误观点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质的差别.要厘清“变动关系”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一命题.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关系,而劳动生产力和市场价值及生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则是不同层次的现象形态的关系.运用双重价值转形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从而找到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逻辑关系的金钥匙,破解所谓的“马克思的悖论”,从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