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海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孕含的机遇,抢占先机,加快在服务全国中实现新的跨越。一、上海要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基础优势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国家继“西部大开发”后又一战略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追求快速、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度辉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已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浅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情况;对从区域经济角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过历史性贡献。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步焕发新生机之时,作为经济中最活跃因素的民营经济却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振兴的瓶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制约因素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如何通过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整个东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后,从辽宁省到大连市的各级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个重大的决定必定会给大连及其所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围绕这一重大决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从诸方面就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重大决策。笔者认为,大连要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宏伟蓝图,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一、产业集群的内涵及效应所谓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振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笔者拟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现状出发,谈谈农村信用社对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三年来,国土资源部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做好土地供应工作、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东北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加强地质资料、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服务等工作。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矿山地质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对进一步落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建议:一是要继续大力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切实保障建设依法、及时用地;二是增加公益性调查评价的资金投入,加强老工业基地的地质勘查工作;三是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一系列振兴东北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扩大对外开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大连对外开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连应将发展目标放在经济全球化及大连发展战略定位的大局中思考,依托辽宁、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深入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什么是工业旅游及工业旅游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描述和剖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阐明发展工业旅游对东北经济振兴的意义,进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景华 《农业经济》2004,(12):14-15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不仅是工业的振兴,在区域经济协调和发展中,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道路进程,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业支撑服务体系,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产业空间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三步棋,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对东北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进行产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东北产业转移的现状,得出东北产业转移的特点;对东北产业转移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设想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一方面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产业整合的路径,另一方面为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以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必然的选择。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要提高对发展林业产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研究制定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要支持配套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逐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辽宁是海洋大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点轴"理论解释"五点一线"实施的理论背景,并从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产业动态发展轨迹阐述辽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结合"五点一线"开发战略,为其科学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构成了东北国有林区制度创新的宏观背景。东北国有林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我国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其改革与发展瓶颈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现实原因。文章中把对地方政府在推动东北国有林区制度变迁中作用的研究作为主线,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地方政府行为悖论。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对东北国有林区政府行为转变的环境分析,提出了规避东北国有林区政府行为悖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原有相似的产业结构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东北再发展需要的是产业集聚效应以及区域间协作;通过相似系数的计算。确定了3个省区相似程度,然后把这种产业结构的相似性落实到产业布局上,并分析了这种相似性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与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义、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对经济带的空间范围从核心区、扩展区及辐射区等3方面进行了定位。文章仅对丝绸之路核心地区进行分区,即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7个国家,针对7个国家的农业功能依据地域性、比较优势、可操作性等原则将核心区划分为3个功能区,分别是东北粮食区,包括中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3个国家;西南棉花区,包括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3个国家;东部畜牧区,为吉尔吉斯斯坦。同时,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分区的基础上对经济带上沿线国家的农业经济协作提出了3方面建议,分别是应注重各协作区功能产业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布局上,要将协作区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动发展作为首要因素,实现各协作区的互利共赢;选择与各协作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相适宜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分工与协作机制,合作共进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发展是波动中持续增长的。在持续增长过程中,随着人口增加必然导致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这些变化是经济发展使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生,并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国外经验,认为启动节约集约行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均G N P的临界值是5000美元左右(约人民币三万多元),并进一步针对中国的情况,提出应该采用由东部到西部梯度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实行差别化节约集约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东北多功能农业功能价值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了农业多功能概念及东北多功能定位。根据农业多功能性相关理论、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实证分析东北农业多功能性,得出东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为18863.48亿元,其价值大于当地的经济总值,说明当地的农业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东北农业在我国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应重视农业多功能性并用以促进东北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3—2016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87个林业局的面板数据,以林业总产值、森林管护面积、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指标,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具有促进效应,但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过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林区改革绩效产生抑制效应;林业财政投资额对林业总产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末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对森林管护面积和年末在岗职工人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林业工作站数量对森林管护面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为推动国有林区改革工作顺利进展,重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八五”期间经济出现跨越式的发展。故称为广西“八五巨变”,这一经济现象在广西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从地理的视我进行分析和透视之后,得出广西“八五巨变”的地理原因是优越的区位条件。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开放的人文地理环境。广东经济的地理辐射效应及东南亚的地缘引力效应等。同时得到地理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转换成经济优势的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