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从服务功能的价值比例来看,系统的环境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其产品服务的价值,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同时也体现了在当地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经营粗放的前提下,系统环境服务价值是维系其不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样性的农耕环境孕育了我国多功能性农业,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塑了乡村的独特价值,成为新时代城乡融合背景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起点。文章基于习近平在陕西、河北、福建和浙江的农业现代化实践逻辑,阐述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的社会、生态、文化和经济的理论逻辑,明确了习近平农业多功能性思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逻辑,并遵循"农业多功能性政策—现代农业模式催生—农业多功能性回归—乡村多元化价值重塑—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的路径,提出了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综阅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可知,国外研究着重农业多功能性单个因素量化分析,与农业环境计划比较分析,对农业商品产出和非商品产出从联合生产角度分析,运用环境经济学评估方法估算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以及对农业多功能性目标政策的讨论等五个方面。国内研究包含四个主要方面: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理论分析,从不同国家对农业多功能性问题的不同立场进行实质分析,从农业多功能性问题与非贸易关注之间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和撇开农产品国际贸易利益,对我国农业各功能的价值现状分析。国内与国外研究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比较集中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模型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食物生产功能基础上同时具备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项功能的特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功能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分析方法,统筹协调农业多种功能效用,已成为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较为完善,但在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相关的功能分类、指标构建、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该文在系统梳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内涵及农业功能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从农业单功能、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价三方面综合探讨了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近今进展,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农业多功能性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化、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解析、农业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关联。  相似文献   

5.
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政府既要为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搭建各种平台,也要提供多种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业多功能性与我国贸易谈判立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际上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激烈争论一直在持续。文章从分析农业多功能性的起源入手。重点分析了各国在农业多功能性上的不同立场及论据,并简单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形势,文章建议,我国政府应尽快明确对农业多功能性的立场,并开展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立场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介绍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将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类,探讨了其各功能及障碍因素的内涵与地域类型划分,初步提出我国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结合发展实际,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了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都市农业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农业多功能视域下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是一个有机体,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更是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无限空间。文章从城乡、工农演进的视角分析了农业发展阶段、农业功能演进与乡村发展的关系,研判了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进程与乡村振兴的策略,揭示了"农业提质增效政策转型—农业多功能性回归—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催生—乡村全面振兴"的逻辑,在明确生产主义导向下我国农业功能单一化造成乡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政策转型、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WTO农业谈判中的非贸易关注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贸易关注问题是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农业多功能性具有联合生产、外部性和公共产品三大特征。在农业谈判中考虑以农业多功能性为核心的非贸易关注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农业多功能价值因各国情况不同而不同,且难以准确量化,存在作为贸易保护理由被滥用的可能。各国关于非贸易关注的立场和政策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贸易地位和利益。中国在非贸易关注立场的选择上,既要防止一些国家滥用这一概念实施保护主义,又要借鉴其合理内容适度保护中国农业。  相似文献   

11.
日本以“六次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日本在产业融合方面具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文章通过梳理总结日本"六次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分别从制度保障、组织机构、认证体系、政策扶持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并运用"阿苏牧场"案例剖析了其产业化运行模式,最后得出了日本产业融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日本以"六次产业化"为发展战略,围绕"地产地消",依托当地农民开发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当地农村和农民。获得的启示有: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推进产业融合的关键;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内生式发展;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四是加强产业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统筹农业多功能效用协调发展,是实现城乡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和健康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方法 文章在对农业多功能理论、国外都市现代农业功能特征及大城市近郊农业发展需求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苏州高新区通安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案例,探究大城市近郊都市多功能现代农业的实施路径。结果 系统构建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功能体系。并通过对通安示范园的需求分析提出其农业多功能发展路径,包括高标生态田园建设,营造优质城乡环境;高质农业生产供给,稳固产业优势特色;高效农业科创示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高值休闲农业体验,绽放绿色发展魅力,为示范园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城郊农业空间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结论 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新的机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都市现代农业的功能构成,更益于城郊区农业空间的有序组织和集约利用,是保障大城市近郊都市现代农业均衡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领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两起两落的20多年;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及为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布局服务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多功能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融合使现代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本文根据现有产业融合理论,对农业产业融合涵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农业产业融合类型做了分类,在多功能农业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融合对多功能农业的影响和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以为今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领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一些借鉴,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两起两落的20多年;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的20世纪80年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及为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布局服务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的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中国制度变迁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构成了东北国有林区制度创新的宏观背景。东北国有林区过去是现在也依然是我国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其改革与发展瓶颈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及现实原因。文章中把对地方政府在推动东北国有林区制度变迁中作用的研究作为主线,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地方政府行为悖论。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对东北国有林区政府行为转变的环境分析,提出了规避东北国有林区政府行为悖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中国农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文章利用了1985~2015年相关农业产量统计数据,运用了重心分析方法。[结果]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下西进特征,但不同农作物的表现有所不同。谷物1985~2015年整体呈现向东偏北特征,豆类整体呈现向西偏南特征。谷物等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豆类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从农民收入重心看,农民收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北上东进特征,2009年后,呈现南上西进特征。农业集聚重心与农民收入重心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业集聚对农民收入产生正向影响。[结论]农业集聚程度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通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集聚程度,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进而影响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双重提升、农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挑战,基于"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益型的集约农业、资源节约型的循环农业、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产品安全型的绿色农业等四个特征,探讨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的路径选择,指出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实施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等,并提出加强生态补偿等制度安排,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有针对性的推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旅游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新鲜空气、欣赏乡野风光,还可以使游客对乡村的民俗生活进行了解与体验。四川省作为我国的农业与旅游大省,因其个性化的地形地貌、水域及气候等特征,而具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独特优势。文章在厘清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旅游功能区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其中现状是具有天然资源优势、丰富旅客来源及良好的扶持政策等差异性,问题是缺乏规划、影响环境,区域偏僻、交通不便,粗放经营、形式单一等,提出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着重设计地方特色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策略等建议,以此为发展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