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继上海都市圈、香港—广州都市圈崛起之后,京津都市圈也初见端倪,京津冀一体化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要保障京津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的顺利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加强。一、京津冀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谢守红 《经济地理》2011,31(11):1811-1816
苏锡常,由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都市区构成,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苏锡常非农化和城市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具备了都市圈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中心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由团块状向带状转变,区域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则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苏锡常都市圈属于多核心的网络状空间结构,包括3个中心城市、9个次级城市和7个城镇发展轴.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乡村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促进了苏锡常都市圈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三大都市圈优势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晓倩  纪成君 《经济师》2005,(4):259-259,261
目前我国形成的三大都市圈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都市圈。文章通过介绍三大都市圈的基本情况 ,主要探讨三大都市圈的各自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4.
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韦亚平 《经济地理》2007,27(4):553-557
现有文献与规划一般认为新疆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建设都市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文章基于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更为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对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适宜空间指向做出了若干探讨;提出新疆的区域发展需要建立在"都市区"的空间成长基础之上;并且与中国的东部、中部地区相比,新疆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廊坊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带的腹地,正演变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分析京津廊三地的特殊区位和产业发展现状,根据错位发展及比较优势理论,深入分析了京津廊三区域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工领域,并剖析了廊坊应在哪些领域与京、津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大北京经济圈的一体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于亚滨  徐效坡 《经济地理》2006,26(6):936-939,960
从科学发展观理念、城镇集聚与扩散和区域差异互补理论出发,剖析了哈尔滨都市圈协调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行政壁垒、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强都市圈规划;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空间管治;严格区域职能分工;加强生态系统网络维护;搭建共赢平台;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组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策;完善改进领导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奥运为“引擎”,以京津“双子星座”为依托,以河北为腹地,京津都市圈已显轮廓。专家指出,京津都市圈集聚了八大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加上拥有科技精英集聚等资源优势,目前蕴含着一条高潜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奥运为"引擎",以京津"双子星座"为依托,以河北为腹地,京津都市圈已显轮廓.专家指出,京津都市圈集聚了八大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加上拥有科技精英集聚等资源优势,目前蕴含着一条高潜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相似文献   

9.
都市圈是城镇格局中重要的空间形态,也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区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有超过300万人的都市30个,都市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对都市圈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对都市圈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都市圈规划的编制重点,引导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并在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明确合作路径与方向,促进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相似文献   

10.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梁红莲  张红菊 《经济地理》2002,22(5):569-573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CV)、标准差(S)和综合差异指标(TZ),分析从1965-1999年间,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指出了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环京津外向型战略;发达县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特色经济集聚;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形成纵向分工体系;加速城市化;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作为国家和区域的增长极,在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为提高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是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都市圈创新体系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都市圈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同时对都市圈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洪田芬 《经济师》2009,(8):251-251,253,254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上海都市圈的发展框架。文章从中心城市上海的发展提升和次中心城市苏州、杭州、宁波的产业发展两方面来阐述上海都市圈的发展之道,并通过对这一构架中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解析了上海都市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大都市圈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城际利益矛盾有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例如,江苏省进行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三大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都要牵扯到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和互补…  相似文献   

14.
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京津软件产业具备互补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探讨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简称"京津软件共体")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建立京津软件产业共同体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若干重大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其必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主战略之一。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保定市毗邻京津,地理条件、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积淀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因素。其中,投融资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瓶颈。本文依据现状分析、问题研究、现实运用的思路,运用个案调查与常规统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的方法,对保定市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保定市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问题,并给出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二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典型的是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效益将会逐步凸显,北京、天津的经济集聚效应会进一步扩大。纵观世界发展规律,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迁移和专业化生产是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地区一定的经济差距是有利于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京津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宜按照产业集聚、产业扩散的规律,带动周边发展。京津集聚、吸引先进产业,转移落后产业。加强各区域的协作、磋商,在合适的经济差异下,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国家建设背景,通过剖析国家和地方层面创新发展的形势、梳理国家创新发展主要政策,指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时代迫切性和政策必要性,继而借助已有创新型城市和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实践,明确创新型都市圈"多尺度"、"跨政区"和"超网络"特征以及推进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的基础与条件;结合创新型都市圈的特征从内涵、评价及模式三个视角梳理现有关联研究成果,总结形成创新型城市向创新型都市圈过渡的三大研究趋势:从多元化城市走向系统多样化区域,从创新城市建设走向区域创新协调,从资源单点集聚走向资源全面协同;最后评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批复,标志着中央将着手解决环首都贫困带问题,保定市共有涞源、阜平等8个县属于该片区。测算了2000—2011年保定市城乡收入差距,并把保定市7个贫困县独立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其城乡收入比。继而探讨保定市连片贫困长期存在的原因,并对区域贫困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地”,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及以京津为核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4和2018年长三角区域115个城市中心城区和县(区、市)域的建成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态势,发现区域空间整体呈现拓展趋势,中心城市、都市圈和交通干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三省一市”空间呈梯度差异,普遍扩张与局部收缩共存;省际毗邻区空间扩展较快,上海与周边区域协同能力较强;区域空间、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协调,部分地区存在“空心化”风险。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完善规划引领下的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空间、人口、产业协调联动,建立区域卫星遥感大数据空间监测管理系统,提升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