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森林公园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200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泰尔系数法,结合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对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增长速度快,但总体水平低;区域间的总差异大,73.45%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南方林区差异呈显著扩大态势,南方、西南林区对差异贡献率波动增长,而西北、华北和北方林区则波动下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优势都对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有显著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和管理投入无显著影响。为实现中国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的区域协调,应加强区域间合作,提高总体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差异的研究,以期为广东省乡村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比较法,在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广东省不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特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结果](1)广州市主要发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且近几年的旅游收入均高于梅州市和茂名市。(2)梅州市主要依托民俗风情、特色产业、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背景,打造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性乡村旅游产业;梅州市的旅游收入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有效推进了梅州市经济的发展。(3)特有的农业资源开发了茂名市特有的四季田园风光乡村旅游及良好的海滨资源打造的滨海渔村风情乡村旅游产品。[结论]旅游收入在当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3市比较排名为:梅州广州茂名;不同乡村旅游区域各具特色,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缩小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的差距,以促进广东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GML指数和基尼系数分别测算了2014-2018年山西省县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省层面、区域层面和地市层面分析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研究发现,首先,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先升后降。区域之间和地市之间的比较分析均显示了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的重要作用;其次,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基于此提出应更加重视资源配置问题进而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绿色发展相结合以及推动各区县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衡协调发展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彼此构成耦合发展的交互体,其发展普遍存在着一种时空差异。利用加权变异系数、Gini系数和Theil指数分析了辽宁省14个城市2001-2012年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其演变,并从辽中地区、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分区角度对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从时间角度,辽宁旅游经济差异逐渐减小,国际、国内旅游分异明显;从空间角度,辽宁省区域内较区域间差异显著,市际旅游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三方面对辽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西南四省(区)及其地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方法,以2003-2012年西南四省(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西南四省(区)区域经济差异和空间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总体上旅游经济的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国内旅游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较大,但入境旅游省际间的差异变化大并逐渐增强。各省(区)内城市间旅游总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差异大,但随时间逐渐缩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大且表现各异;省内差异是造成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与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本文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山西省农业旅游产业(以下简称:农旅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发现:2006-2020年,山西省农业和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发展趋势,但农业发展子系统整体滞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农旅产业协调发展等级从2006年开始经历了中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达到协调水平几个阶段,未来产业间协调水平提升空间较大。由此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整合力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旅深度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的单一产业集聚向两产业协同集聚方向发展成为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理论假设,计算全国2013—2020年31个省市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并构建计量模型讨论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回归结果上来看:证实了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对北方地区影响效应更显著;并且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与单一门槛值,当文化与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跨越过门槛值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发挥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继续发挥协同集聚优势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八大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五个统筹"更强调了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数据,分析了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预测了趋势;认为绝对差异在扩大,而相对差异出现了缩小的趋势,但由于相对差异缩小的趋势刚刚出现,所以将来一段时间内绝对差异会进一步扩大;建议抓住各区域均呈快速发展的时机,统筹区域间的发展,积极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领域,促进区域间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分析贵州乌蒙山片区所属区域贫困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大,但其与区域GDP及三次产业关联度不高,旅游漏损较严重;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非常高,但参与比例非常低;旅游发展能带来收入增加、交通条件与环境卫生改善、与外地人交流扩大、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等方面的正效应,同时也导致房地产和物价上涨、少数人受益、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外地打工的人数增加等方面的负效应。要实施旅游扶贫政府主导战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增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中国休闲渔业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2011-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对中国休闲渔业的省际差异和区际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休闲渔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第二,中国休闲渔业的区域差异较高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内差异较小;第三,中国休闲渔业的区域差异变动与区域发展政策变化密切相关,稳定的区域经济政策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基于此,为促进中国休闲渔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加速产业融合、加快市场建设和促进传统渔业转型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加快构建全域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合理评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区域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轮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创造性地构建一套兼顾系统论和复合论思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城乡融合发展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据此,提出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缩小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010—2020年河北省及其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针对区域差异展开解析,以期为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文章构建河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均权法、加权综合评价指数法对河北省及其区域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选取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 (1)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子系统均呈现稳步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两子系统水平偏低,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水平相对较高,变化趋势以生态宜居增长最快,生活富裕增长缓慢,产业兴旺波动性较大。(2)河北省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邯郸和唐山发展水平最高,沧州和承德相对较低,邯郸、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和承德5市水平提升较快,衡水变化最小,其他地区提升速度相对缓慢。(3)冀东、冀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小,冀中、冀北区域差异相对较大,冀北和四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全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 河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增幅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心城市规模小,乡村之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的成本高,难以对乡村造成有效辐射,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诸多乡村振兴的短板依然存在。未来应继续加强推进缩小区域间差异,尤其是冀北和冀中地区内部乡村振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选取2004~2013年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相关数据,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此为基础,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点。研究发现,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集聚性分布,形成了以大同为中心的晋北宗教旅游区;以太原为中心的中部晋商文化旅游区;以运城为中心的晋南特色旅游区,并对山西省县域旅游经济空间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以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气资源产业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发现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水平不断提高,但上游产业贡献水平高于下游,下游贡献水平发展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测度中国家具产业的地区差异并探寻中国家具产业的路径演变,基于2004—2015年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家具产业发展的纵向数据,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测度了全国家具产业的区域差异,探讨了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程度的域内差异和域间差异及其地理维度上的演变路径。研究发现:2004—2015年中国家具产业的整体差异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2004—2008年总体差异由区域间差异主导,2009—2015年则为区域内差异主导;2004—2015年中国家具产业经历"萌芽期""发展期"和"多元发展期"其对应的区域转移为"北移""中聚"和"西拓"。因此,缩小中国家具产业区域差异的重点是域内差异,同时要施行多方向演变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区域差异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锡尔指数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从两者的目标效益出发,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空间协调关系进行探讨。[结果]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合川、永川、江津、纂江、涪陵以及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开州和万州等区县属于农业经济高水平区域;从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来看,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大部分区县属于较高水平及以上,而渝东北和渝东南除万州区和黔江区外,均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区域间差异对重庆市农业经济的总体差异影响较大,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功能区间的要素流动、交通改善、区域合作等原因促使其区域内差异的缩小,而区域间的地理条件、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的差异依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发展各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剂,可有效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基于区域差异来源分析,重庆市应结合各功能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总体要求。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TOPSIS模型、差异系数法、障碍度模型和聚类分析法测度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14个地州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可以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和低质量4个等级,整体呈现出北疆高南疆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全区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态势,而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量、游客接待数量增长率、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游客数量、年旅客周转量和旅行社数量是制约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通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助力区域旅游数字化转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建立营销合作机制,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发挥区域旅游优势,探索产业集群发展新路径、拓展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国际旅游形象的影响力等推动新疆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区域经济空间外溢现象比较普遍,且乡村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在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变得逐渐加强的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在区域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方法]文章以2016年江苏省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GIS10.2和GEODA空间分析软件,采用Moran′s I指数研究江苏省13个地级市乡村旅游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统计学计量方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江苏省乡村旅游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受临近地区溢出效应影响明显;(2)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城乡差距,其次为交通状况和市场需求,影响最不显著的为农业及旅游发展状况;城乡差距、交通状况、市场需求和旅游发展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出正向促进作用,而农业基础对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负向作用;且城乡差距、交通状况正向推动作用非常明显。[结论]江苏省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的效应,依靠极化效应,发挥对临近区域的带动作用。且发展乡村旅游要着重从交通状况改善、发挥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