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析了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截面数据定量分析了人均GDP、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对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表的改进孙慧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人口统计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各国、各地区的人口统计中,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指标之一。按照寿命表的编制过程,需要经过5步计算方能得到每个年龄别(组)的平均预期寿命。本文通过以下公式:使我...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的主要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城镇与农村老年人口预期寿命、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城镇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及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农村,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预期寿命与自理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呈缩减趋势。5年间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且农村该比重的上升幅度高于城镇。  相似文献   

4.
王金平 《大陆桥视野》2013,(10):45-45,47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这也意味着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勇 《经济师》2003,(11):33-33,35
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作之一是研究并明确人口结构 ,研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影响因素可以预测未来人口的数量、组成以及发展趋势。在研究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 ,环境是人口、经济发展的基础。文章选用逐步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环境因素 ,以及它们对人均寿命的作用程度大小 ,为进一步研究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奠定基础 ,也拓展了其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6.
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给中国养老事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文章在两期交叠世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退休,在市场完全竞争、充分就业和政府能够控制退休年龄的假设前提下,在个人、企业和政府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均衡的层面构建了一般均衡的模型框架,从社会计划者的角度发现福利最大化下的人口预期寿命变化和退休年龄是正相关的,并呈现出负反比例的函数形式.文章还基于参数估计和赋值模拟的方法,求解出了人口预期寿命与退休年龄的调整算法,并以此给出了两者间的调整对照表.根据计算的结果和预期的寿命,建议2030年前逐步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最后通过检验发现,如果不存在人口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之间的调整机制,在保持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预期寿命的延长将减少养老金的发放,并可能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在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建议政府考虑建立人口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的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一世纪中美国在许多战线上有了惊人的迈进,虽然在某方面进步仍走得不快。一、大的图景人口:在1900年是7600万人,在1995年是26260万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00年为47.3年;在1995年为76.3年(预测的)。在1900年所有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为48.3年,在非白人妇女的为33.5年。在1995年,所有妇女为79.7年(预测的),  相似文献   

8.
龚胜生  陈云  张涛  张正杰 《经济地理》2020,40(2):23-30,51
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寿命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中国1990—2010年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的预期寿命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对预期寿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累积影响强于即时影响;人均GDP超过3000~5000元后,其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开始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增强。由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均GDP对预期寿命的贡献率要小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因此,今后东部地区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途径进一步提高预期寿命,西部地区则应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以尽快缩小与东部地区预期寿命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近年采,法国进入了战后就业人员退休的高峰期.由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法国退休金入不敷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93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本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预期寿命逐渐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亦不断提高,但这并非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本文基于1996—2017年121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分析了预期寿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1)预期寿命延长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纳入收入与预期寿命的交互项后,预期寿命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中和了这种制约作用,带来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3)不同性别的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基于此,本文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人口数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进行了估算。在"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在面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城镇里安居乐业,从而巩固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的贡献,使中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变化——基于经济周期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周期性波动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变化,本文对新凯恩斯模型进行以下拓展:城乡二元经济体系,城乡居民不同金融参与程度,及城乡间劳力迁移。基于1996—2012年季度数据,由贝斯估计得到的本文模型可以很好地匹配主要宏观变量的数据特性。本文研究得到各种外生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周期性变动的动态影响及解释力大小;并探明城乡生活水平周期性差距在2002—2004年间扩大及2011年之后减缓的影响主因;同时也发现短期宏观政策对城乡生活水平周期性差距具有不对称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乡的老年健康及老年照料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及国家卫生服务利用调查数据,从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残疾水平、自评健康以及健康预期寿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探讨了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提供来源。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提高老年健康水平,应对老年人口照料危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Household data from a one percent sample of the 1970 Brazilian censu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ublic inputs, i.e., the ‘supply’ of schooling, on children's school attainment in Brazil. The household data are combined with measures of school availability and quality derived directly from the same census data; the measures are based on the income and education of schoolteachers in each of 169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ountry. Elasticities of demand with respect to these public inputs are estimated; these elasticities are high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urban area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public inputs is greater for children from households with poorer and less-educated parents. In rural area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public inputs is greater, if anything, for children from households that are relatively better off, at least compared to other rural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a large literature exist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few studies have empiricall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inequality. Using grouped national household sample survey data on monthly household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for the years 1999–2000 to 2006–2007,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D) and rural and urban inequality in Indi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D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inequality, but only in the urban areas. Further, inequality is found to be higher in the richer states compared to less developed and low income states, and as state income increases, inequality also increases both in the rural and urban areas. Final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 in population per bank branch leads to higher inequality in urban areas but decline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原来的人口红利出现了转变的趋势,也造成了老龄化负担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具备了某种可能性,因为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劳动力供求的逆转可能成为提高退休年龄的推力,而养老金制度的老龄化危机则成为提高退休年龄的拉力。在现实条件下,考虑这一政策对城镇就业的冲击以及劳动力异质性的影响,应该实施渐进缓慢、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田相辉 《技术经济》2012,(12):82-89
分析了1998—2010年我国城乡所有制部门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修正后的城乡各所有制部门就业数据,测算了城乡所有制部门的集聚指数———原始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区位基尼系数,并用以分析城乡所有制部门吸纳劳动力要素能力的发展趋势。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了我国城乡间、区域间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和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本文在收集整理反映我国城乡收入、教育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别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法计算了按城乡分的收入指数、教育指数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 ,并进一步构建了按城乡分的人类发展指数。基本结论是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城乡收入差距始终是最大的 ,而且呈现出整体扩大的趋势 ;城乡教育差距要小于收入的差距 ,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呈现出整体缩小的趋势 ,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以后的阶段 ;城乡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间的差距始终是最小的 ,然而这个差距却在扩大。  相似文献   

19.
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杜德斌  崔裴 《经济地理》1996,16(1):82-90
本文从居住区位的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居住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分化的现状和趋势,将我国城市住户划分为工薪家庭、高收入家庭、单身和夫妻家庭、"空巢"家庭和"外来人口"五种类型,分析预测各类住户居住选址的基本倾向。最后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例,剖析我国城市中正在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