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产业作为其主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能否顺利实现。本文通过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的案例发现,该城市群产业存在行政分割与城市竞争、产业结构趋同且彼此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创新发展缓慢以及支柱产业支撑减弱等问题。完善协调发展机制、构建产业合作体系、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加速改造传统企业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浙中城市群处在工业化的成熟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要整合资源,促进浙中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促动为主的方式而不是行政推动为主的方式来促进浙中城市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化是浙中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从长株潭区域城市群结构优化重组、区域交通一体化和产业集聚结构等方面分析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为长株潭区域空间整合提供了机遇,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浙中城市群处在工业化的成熟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要整合资源,促进浙中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促动为主的方式而不是行政推动为主的方式来促进浙中城市群的发展,产业集群化是浙中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经济"塌陷"在于中部地区无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群发展滞后等。对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6.
王冬霞 《特区经济》2011,(9):213-214
从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和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由于无线网络应用和对于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创新、融合各产业协调发展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无线城市群的建设目标,从发展现状及构建措施等几个方面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无线城市群的建设提供理论及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金华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是长三角南翼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浙中城市群跨跃发展引领区、金华市产业转型升级主平台  相似文献   

8.
智慧城市群的研究对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呼包鄂城市群是内蒙古最具活力的经济圈,在内蒙古"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对智慧城市群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经验,得出五条智慧城市群建设路径,并以呼包鄂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TOPSIS法对呼包鄂智慧城市群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基于协调发展模型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最后对呼包鄂智慧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本文主要从生态位理论角度论述三个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一些主要措施与策略,以便促进长株潭三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专业化的发展和格局演化对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区分绝对专业化、相对专业化、总体专业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测度方法对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城市专业化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3—2015年,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绝对专业化发展较为稳定,整体平均水平缓慢提高;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相对专业化平均水平整体呈一个平缓的倒“U”型提升趋势,表明在此期间,城市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空间互动日趋频繁,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逐渐深入;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的功能专业化发展较为显著,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层次分明的职能分工,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同时积极承接超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产业链功能转移和部门转移,聚焦制造功能,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此,应继续引导长江流域三大城市群优化城市专业化发展格局,增进城市间产业分工、互动与合作,促进城市群健康发育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郝丽霞 《特区经济》2012,(6):203-205
城市是重要的要素集聚区和经济辐射源泉,城市群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拓展功能的有效形式,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中存在城市群等级体系不健全,城市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应该从城市群等级体系、产业结构、城市一体化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包一帆  陈军 《科技和产业》2022,22(12):376-381
城市群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基于协调发展视角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进行测度分析。先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4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评价体系,再通过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对城市群整体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表明:4个维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经济韧性关中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最显著。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综合韧性较低,且发展不均衡,但近年一直是呈现缓步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关于城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瑞瑞 《特区经济》2012,(9):146-148
城镇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由一系列不同职能、规模、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引导意义。本文通过论述城镇体系对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结合成都市龙泉山区域的实践,介绍了通过城镇体系分类引导、分级引导、名镇引导和政策引导等战略举措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带动科技业服务质量,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以中原城市群科技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原城市群以及区域内重点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并找出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对城市群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群高速发展与环境问题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亟待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城市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群循环系统构成中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量化模型,搭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系统;重点从经济、能源、环境和城市聚合4个角度构建仿真系统,建立要素间量化函数,设定基本场景,以2010—2019年数据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算例结果表明,构建的仿真系统通过了检验,拟合程度较好;通过设计不同场景,验证相关参数变化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发现综合场景对未来系统运行效益最佳,兼顾了经济发展与碳减排问题,能够促进城市向群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瑞娟 《改革与战略》2009,25(6):118-12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7.
王婷  芦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41-44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是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将智慧城市融合到城市群中,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城市群,为解决城市群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阐述了城市群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群的内涵,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契合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梳理了近三年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内外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典型实践,提出了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群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李桂龙  魏恒姝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02-106
选用2011—2018年新疆各地州市的数据,测度新疆各地州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区位熵和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通过区位熵值和协同集聚指数的大小和发展趋势,分析各地州市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业集聚、协同集聚发展水平,以及各地州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新疆各地州市物流业和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情况,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牛艳华 《科技和产业》2021,21(5):104-109
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等统计数据,利用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制度因素对其空间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创新支撑条件、经济制度环境对河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