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政府诱致型的波动是对这些年中国经济最合理的刻画,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波动的根源.利用1994-200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经济具有双面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政分权导致中国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根源是分权体制本身.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和预算软约束的相互作用会激励地方政府无论在经济衰退期还是繁荣期都采用扩张偏向的财政政策,正是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中国经济五十年(1952-2001年)实际经济数据为背景,在基本 RBC 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考虑内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形成.内生人力资本利用率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增长波动的内在传播机制.该文指出传统的单纯以物质资本利用率为基础解释波动机制的观点不足以充分解释波动的形成.而在引入人力资本及其利用率之后,连同物质资本才能真正解释经济增长波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大规模启动的内需政策从2009年岁末逐步减弱.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势头出现放缓的迹象.2010年4月,进口额增幅回落、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甚至连名义增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实际数据也只是与上月持平.而未来,一方面欧美经济仍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将影响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存在继续减弱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价格总水平的异常波动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看高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高通胀,而经济衰退的同时又会出现通货紧缩.本文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解为同一经济现象-价格水平异常波动的两种表现形式,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方法模型分析了中国实际产出波动对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封闭经济环境和开放经济环境下实际产出波动都是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Diebold-Mariano(D-M)检验也表明分别包含实际产出波动变量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样本外预测模型能显著提高对价格水平变动的预测能力.所以,在全球经济衰退的环境下,面对内外需不足和企业投资萎缩导致的实际产出剧减可能使中国经济出现异常严重的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3,(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物价波动比较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物价波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运用"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增长率与物价变动率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指出由于GDP高速增长,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而出现价格波动;并依据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用Eviews软件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指出GDP增长率对CPI波动有同向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出口增长波动日趋明显。基于经济周期理论,借助HP滤波法从总体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中国的出口增长波动,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波动整体呈现向上扩张趋势且波动日趋明显。其中,原料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最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持续性最强;资本密集型产品部门出口增长扩张收缩能力最强,增长最不稳定;易模仿的研发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最快,难模仿的研发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速度较快;总出口增长和结构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总出口增长波动和五类产品出口增长波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可能出现失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古典型周期向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型周期转变,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同时,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不断延长,波动幅度不断缩小,波峰位置在逐渐下降,波谷位置在逐渐升高.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的经济影响及其后续风险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财政已内生化于经济增长,但作为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一种过渡性的非传统、非正式的政府收入,其自身具有的易波动、不规范、不可持续等特点,使得现行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文章分析了土地财政给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以及后土地财政时期的潜在风险及应对。分析表明,土地财政加剧了经济的波动,带来短期内的政府公共支出增加和经济增长,但长期内并不必然促进经济增长,且会导致经济结构日趋不合理。在后土地财政时期,随着土地财政的退出将引发诸多潜在经济风险,如不能提前应对,将制约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轨时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筛选了反映国民经济各领域波动的多个重要宏观经济月度指标作为景气指标,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an滤波方法,构建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率循环的景气指数(SS_GR)和物价景气指数(SS_P);其次利用HP滤波和BP滤波计算景气指标的循环要素,并且进行比较,认为BP滤波更适合作为分解趋势循环要素的方法;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sn滤波方法,构建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偏离长期趋势程度的增长循环景气指数(SS_BP),尝试把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二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反映两种不同类型增长周期波动的景气指数进行了比较,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突出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也让学者清楚地意识到在对宏观经济建模时不能忽视源自于金融市场的摩擦和冲击。本文尝试将金融冲击引入到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以此来解释金融冲击对实际经济变量和金融变量的动态影响,探讨金融冲击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并通过贝叶斯方法估计模型的结构参数。结果发现:金融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最主要力量,它在解释产出增长、投资增长、债务增长、工资增长和就业的波动方面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存在其它多个冲击,金融冲击仍然能够解释近80%的产出增长波动。进行脉冲反应分析时发现,金融冲击会使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出现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1.
黄赜琳 《财经研究》2006,32(6):98-109
文章根据国内外经济波动的不同特征,构建了用于研究中国经济波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供给角度考察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并在RBC模型框架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在固定劳动和可分劳动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可以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部分;二是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劳动供给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对改革后的产出、居民消费和就业都产生了正向冲击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效应较小,致使我国的劳动需求增长率明显小于劳动供给增长率,劳动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就业波动较为平缓、失业问题日趋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分析了此次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在需求侧,基于理论分析和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特征,经济总需求会随着此次疫情的结束而在短期内快速得到恢复。但此次疫情也会加大总需求和居民收入增速的下行压力。在供给侧,疫情不仅会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我国的资本投资,在缺乏有效干预措施下,很可能加剧我国资本投资和经济总体增速的短期下滑趋势。而基于理论分析,相应供给冲击也将对我国长期产出带来增长压力。基于疫情对我国经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影响分析,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需要实施改革力度更大、更为有效的财政和货币等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分析了此次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在需求侧,基于理论分析和非典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特征,经济总需求会随着此次疫情的结束而在短期内快速得到恢复。但此次疫情也会加大总需求和居民收入增速的下行压力。在供给侧,疫情不仅会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我国的资本投资,在缺乏有效干预措施下,很可能加剧我国资本投资和经济总体增速的短期下滑趋势。而基于理论分析,相应供给冲击也将对我国长期产出带来增长压力。基于疫情对我国经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影响分析,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需要实施改革力度更大、更为有效的财政和货币等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挖掘中国经济波动的体制困境,试图为中国的经济波动勾勒出一个理论框架。目前的经济体制是波动形成的来源,经济体制中信贷—投资—增长—通胀四个互相契合的作用机制使得经济发展陷入体制困境当中,呈现出活—乱—收—死的形态。利用1978—2007年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年末贷款余额增长率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年度数据,通过设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验证了这一理论。我们的理论表明,中国的经济波动内生于其特殊的经济运作体制,因而也就面临两难处境。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体制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The continuing growth of China's electricity sector will affect glob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due to its impac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global resource depletion. In 2005,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in China resulted in the emissions of 2290 million metric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 (approximately 53% of the nation's total) and required 779 million metric tonnes of coal (approximately 50% of China's total coal consumption). These figure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gauge the range in which fuel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could grow a scenario-based conceptual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authors (published in (vol.) of this journal). The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shows that under a business as usual (BAU) scenari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ould contribute upwards of 56% of China's energy 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20. Meanwhile, consumption of coal will also increase, growing to nearly 60% of total national demand by 2020. However, variations in a number of key drivers could produce significant deviation from the BAU scenario. With accelerated economic output, even with greate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greater potential to bring natural gas on stream,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ould rise 10% above the BAU. Alternatively, in a scenario where China's economy grows at a tempered pace, less investment would be available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developing natural gas infrastructure, or nuclear energy. In this scenario, reduced economic growth and electricity demand would thereby be countered by reduced efficiency and a higher contribution of coal.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移和扩散,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已远低于潜在增长率;而由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正逐步显现。在外需短期无法恢复、内需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滞胀的风险在逐步加大。VEC模型结果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共同决定我国通货膨胀率。当经济景气程度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现阶段应在有效监控经济景气程度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以便提高政策搭配效果,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 2 0 0 1年在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中 ,中国经济显似“一枝独秀”。然而 ,就中国经济的自身情况看 ,仍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进一步考察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并提出今后发展的逻辑思路 :扩大就业问题 ,包括城镇人员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是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主要靠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而这又要靠城镇消费结构的升级来拉动 ;住宅业的发展是城镇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提高和培育居民购买力的过程中 ,住宅金融创新是关键的一环 ;通过住宅金融创新 ,推动城镇住宅业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可以做到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实现城乡就业联动 ;由此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8.
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康 《经济与管理》2010,24(4):18-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但在这一增长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扎实、高效地增长,就必须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增加消费需求上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与美、日经济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长期的均衡关系,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间有正向关系;日本与中国经济间却是负向关系。美、日两国经济的共同波动会通过资本流动的渠道影响中国。因此,为了降低美日经济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贸易必须走多元化的路子,而且应减少对国外资金流入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运用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波动问题。模型校准的结果表明,就暂时冲击而言,消费偏好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技术冲击、名义货币供给增长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都能产生明显的暂时经济波动;就冲击的持久性而言,只有消费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的持久性对经济波动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不如RBC类模型那样大,而持久的正向消费偏好冲击对稳定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