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获取私人利益,财务报告舞弊是隐瞒大股东行为的手段。本文从大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着手,研究股权结构与舞弊之间的相关性,从股权制衡与培育大股东诚信义务方面提出了治理大股东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超  王亮 《南方金融》2012,(1):57-59,68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大股东"现象。大股东通过金字塔型的控股结构获得超额控制权,并"挖空"上市公司的资源,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在考虑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型控股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大股东利益侵害行为模型,系统探讨了影响利益侵害行为的因素,并提出了制约大股东"隧道挖空"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5,(1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需求,出现了很多财务舞弊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导致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本文介绍上市公司基本舞弊手段的基础上,就舞弊动因为出发点,在阐述舞弊的危害性及治理的重要性基础上,从经济博弈、政策调控、内部审计、外部控制等方面对舞弊动因进行具体剖析,同时以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做具体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及建议,以期从源头上彻底根治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并给投资者带来预警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依据2006~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不同类型的外资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未能有效制约大股东侵占行为,不同性质的境外投资者对抑制大股东侵占的作用存在差异。QFII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而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持股均不能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形成有效监督和制约,不仅未减轻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占,反而加重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江妍 《浙江金融》2008,(5):42-43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确定公司出资者与管理层及其他各方权利责任的制度性安排,大多基于Berle和Means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分离的观点。现实中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仅可能没有起到监督管理者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是大股东也有支持上市公司的时候。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37,自引:3,他引:237  
本文选取了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 ,对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 ,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此外 ,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国资局 ,公司更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因此要解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应该从完善公司治理入手。  相似文献   

7.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由于稀缺而产生供需不均衡,导致价格上涨。我国公司上市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上市成本在公司发展初期是由大股东垫付的,而我国又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不允许抽逃资本,大股东的股票买卖受到限制,所以他们获得利益的来源就演变成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以达到实现自己收益的目的。我国股市是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La Porta等(2000)形象地描述为“掏空”(Tunneling)(也译为隧道挖掘),主要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甚至超过50%,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目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行为与公司长期绩效的关系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益输送行为进行研究。上市公司向其大股东及关联方实施定向增发,经营绩效在短期内能够显著上升,但是长期绩效会逐渐变差;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的行为会使长期绩效进一步恶化;派发现金股利水平越高,公司长期绩效越差。定向增发后派发现金股利行为已成为大股东向其自身进行利益输送的一种方式,有损公司长期绩效,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0—2012年我国A股市场国有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债务融资及其不同的组成部分在治理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债务融资与国有企业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显著负向关系,即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行为对大股东利益侵占具有治理作用;短期借款、非公开债务与公开债务均与国有企业大股东利益侵占呈显著正向关系、长期借款却无法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其政策含义是,债务融资在治理大股东对国有上市公司利益侵占时,应当关注短期借款以及债务的布置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但其仍未解决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及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分析定向增发前后大股东行为,对比其在定向增发前后的利益变化,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影响,制定针对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注册会计师在舞弊审计中的技术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的舞弊行为可谓层出不穷,对证券市场及注册会计师行业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错弊的揭示,是广大投资者,包括债权人、股东、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要求。探究证券市场舞弊的成因,确立舞弊审计的技术策略,是遏制证券市场舞弊行为的有效举措,也可以此规范注册会计师对舞弊审计的技术措施。 证券市场舞弊的形成及其揭示舞弊是指为获得非法利益采用不法手段所实施的故意行为。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地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国外舞弊风…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股东占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对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上年盈利能力水平不同,大股东的占款行为不同。当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利润率(CROA)小于-3.14%时,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掏空行为;当上市公司的CROA介于-3.14%~42.76%区间内时,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支持行为;当上市公司的CROA高于42.76%时,大股东占款随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2~2004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有控制上市公司与民营控制上市公司公司价值并无显著差异;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U形关系,民营控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则呈倒U形关系;国有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价值负相关,民营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比率与公司价值则正相关.其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继续贯彻"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监管部门应该关注持股比例较高的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资金来源及其行为特征,防止其对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行为;银行贷款应对国有及民营企业一视同仁,银行需要加强对国有控制上市公司贷款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背景在关于作为大股东的企业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关系的研究中,学术界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研究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亦称支持)和利益掘取(亦称掏空)。刘峰和贺建刚(2004)从利益输送的角度研究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往来关系,发现大股东通过多种手段从上市公司获取利益,持股比例高的,倾向于通过高派现、关联交易等方式实现利益输送;持股比例低的,倾向于股权转让、担保和占用等方式。唐清泉等(2004)的  相似文献   

15.
汪旻 《中国外资》2013,(16):12-14,17
股权分置改革,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市场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大股东仍有可能由原来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变成对公司和二级市场双重控制。研究第一大股东利益侵占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系,有利于上市公司规范市场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减少大股东通过"隧道挖掘"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侵蚀,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对我国资产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和现金股利分配的背景,提出了3个假设。通过建立相关模型,运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检验,验证了第一大股东资金侵占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存在显著关系,以及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与资金侵占具有负相关关系。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证券市场监管存在漏洞,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均出现了许多公司财务舞弊案,严重冲击资本市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严重伤害,阻碍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舞弊机会、舞弊暴露可能性、舞弊被发现后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高级管理层道德品质和舞弊动机多维度深入剖析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挖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的共性特征,形成识别、预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机制,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8.
刘艳 《会计师》2010,(5):37-38
<正>一、财务舞弊概述(一)财务舞弊的界定财务舞弊是指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趋利本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上市公司造假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6年5月8日-2010年12月31日的沪深两市286家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与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大股东未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而言,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公司在增发后资金占用更加严重。同时本文还发现,"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之后的每年",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后公司资金占用的增长率每一年都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定向增发后通过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实施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2015年伊始的"投资乱象"到底源于什么?为什么发生"大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会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更奇怪的是这类个股出现了超越市场指数的良好涨幅。为了解释这一异象,本文围绕"新国九条"的出台时间,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的数据,从大股东减持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把市值管理作为通道,与机构投资者合谋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减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超额收益,而是为了"让筹"给机构投资者。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新国九条"对合谋行为的影响,发现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合谋行为的发生,并且更多的合谋行为与市场气氛无关。最后,本文检验了流通股数量对合谋行为发生的影响,发现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替代了流通股数量的作用,即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合谋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