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但是人民币并未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不断走强,人民币被人为低估,国际游资也因此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探讨国际游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分析国际游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原因及主要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李文伟 《中国外资》2009,(16):24-26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是以追逐短期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多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把中国作为它们新的投机套利目标,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经济之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泡沫产生,对我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将对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市场中国际游资的规模进行估计。第三部分将运用Granger因果检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是以追逐短期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多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际游资把中国作为它们新的投机套利目标,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中国经济之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大量泡沫产生,对我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将对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目前我国市场中国际游资的规模进行估计.第三部分将运用Granger因果检及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国际游资进入我国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游资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通过股市、房市、人民币的升值以及利差赚取高额回报。但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中国股市下跌,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甚至下降,国际游资"做空"中国的呼声甚高。笔者通过分析认为,目前国际游资外逃的可能性较小,大举进入的可能性很高。鉴于国际游资的巨大危害,尽管监管游资的成本很高,仍要严密监控游资动向,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期关注国际游资:在中美之间博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已形成对美国和中国经济的过分依赖,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报告还特别提到了出入于中美之间的国际游资。另据摩根斯坦利的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由于美元的贬值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多数全球性的机构投资者逃离美元资产,投资于新兴市场,其中有上千亿美元的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2004年一些新兴市场的强劲表现与这些国际资金的进入不无关系。进入2005年,情况似乎有了变化。香港作为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头堡,其股市的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对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以及存在的利差,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经济学界对国际游资的问题争论颇多。本文就国际游资的冲击机制这一方面总结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试给出了一点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然  苏治 《金融研究》2012,(6):95-109
国际游资跨境频繁转移冲击经济稳定性问题是当前金融学研究的热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国际游资加速流人中国。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游资流人中国的趋势出现拐点。是什么决定了国际游资的跨境流动呢?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国际游资流入的影响真的如很多人预测的那样显著吗?论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流入我国的游资规模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外利差及国内资产价格之间内生关系的四重套利模型,并利用边限协整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利差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内均与国际游资流入有显著的关联性,且房地产市场对国际游资流入规模的影响程度最大;股票市场仅在短期内与国际游资流入存在瞬时关联性,长期关联性不显著;而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国际游资流入之间无论是在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快速升值阶段,还是量化宽松政策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劲阶段,在长期还是短期内均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和升值趋势,引起了以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的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正是从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地产市场背景谈起,详细分析了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冲击,并提出了应对国际游资冲击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际游资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为有效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各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资本管制、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以及重视加强对国际游资监控的国际合作。面对国际游资冲击,中国应进行政策调整,扩大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采取必要的措施消除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加强资本管制,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易涵 《中国外资》2012,(22):208-209
随着国内资产价格日益高涨,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加,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影响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国际游资的形成、进入我国的原因、途径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防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上升,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也全方位展开。为消除升值预期,防止过度投机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不断推出应对举措。汇率改革前,国际游资投机中国的预期正在发生变化,热钱流入速度开始放缓。汇率改革后,新汇率机制增加了市场的猜测气氛,投机性资金仍持观望态度,目前尚无明显证据表明国际游资已开始豪赌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12.
胡昌丽  卢凯 《时代金融》2009,(4X):10-12
对国际游资进行管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国际游资大量进入一国市场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对该国构成威胁,适当的控制国际游资进出可以防止高涨的金融市场因外资的突然撤离而崩盘,进而对经济起到保护作用。在我国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国际游资的被动式监管策略和主动式监管策略将会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3.
对国际游资进行管制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国际游资大量进入一国市场会引起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对该国构成威胁,适当的控制国际游资进出可以防止高涨的金融市场因外资的突然撤离而崩盘,进而对经济起到保护作用。在我国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国际游资的被动式监管策略和主动式监管策略将会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我国放弃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开始了持续单边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正面抑或负面影响。从去年开始,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入我国,给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我认为对人民币未来继续升值的预期是造成人民币加速升值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原因,找出通过降低这一预期来缓解人民币加速升值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在人民币预期升值驱动下,国际游资大规模流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结合Auto-Regressive模型、PLS回归和GM(1,1)模型对2005~2009年的我国国际游资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国际游资主要是通过贸易顺差流入我国的,FDI中隐藏的国际游资相对要少很多。测算至2009年底,我国的国际游资规模已经达到了12623.3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升值传言搅动市场 目前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外界炒作人民币升值已沸沸扬扬好一阵子了,相当数量的国际游资在久候无果、失望之余开始流出中国市场。现在,西方投资界又在鼓吹亚洲货币升值论,目的是吸引更多国际游资前来投机。无风不起浪,也许他们是看中了马来西亚这个潜在投机机会,才会凭空冒出了许多“热钱”。  相似文献   

17.
张智慧 《中国金融》2006,(13):23-23
《人民币衍生产品》一书对人民币的基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深入分析了流行于国际外汇市场上的主要场内,场外外汇衍生产品的概念,定价,交易,发展状况等,而且专门对境内外人民币产品之间的关系,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的反应和我国人民币衍生产品今后的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虽然7月21日给人民币升值的猜谜游戏暂时划上了句号,但外界猜测人民币还有更大升值空间,国际游资会继续觊觎中国市场,当前宽松的个人外汇管理环境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8月初居民个人购汇管理的进一步放宽,也加大了外汇管理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高流动性、专业投机性、活动领域的非固定性和低透明性是国际游资的四大基本特征。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可能已经成为国际游资的主力军之一,因此,对于国际游资规模的估计,必须考虑投资基金的借款能力。这意味着国际游资的规模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汇率制度浮动化和金融市场的深化等是国际游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房地产、股票市场火爆,刺激了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欲望,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中出现了较多的异常行为。由此折射出的外汇管理政策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