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钟立华  董媛红 《黑河学刊》2013,(4):32-34,38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经历了依附型、自治型、参与型的三个阶段,城市化发展对农村政治文化变迁带来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影响。要建设一种理性参与型的农村政治文化,核心在于权利导向文化的培养,重点在于净化农村政治风气,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王贺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3):161-164,191
“文化”这一概念演进至今其内涵博大精深、外延恢宏宽广,但古往今来的文化总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人文标准发挥其“化成天下”的特殊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文治教化”。从本质上说,我国“廉”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一种制度文化和一种社会文化。在当代中国,“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和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廉”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力量格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国际秩序也已经显示出许多新特点。国际政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系统效应日益突出,因果关系错综交织。中国崛起既是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影响变量,也是体系变迁的重要结果之一,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本身就构成国际变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系变迁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新的条件,同时也构成巨大挑战。要实现民族复兴并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在根本上须避免急功近利,要审时度势、扎实积累、顺应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在历史演进大势之下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惰性和弊端,谋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国际体系的演进,在自主与融合、适应与塑造中求得必要平衡。  相似文献   

4.
2011年5月新加坡大选落下帷幕,反对党得票率超过了40%.这次选举引起了广泛议论,有人提出这次选举预示了新加坡政治的分水岭.通过分析新加坡行动党外部的政治生态变迁以及带来的冲击和人民行动党自身的内在纠正机制对这种政治生态变迁的回应,来探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文化转型的原因、动力和路径,以及对未来行动党执政文化转变的思考和对我国自身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大战略缔造中,地缘与文化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促使大战略不断演进和更新的内在动力。就日本而言,这种地缘与文化之间的折冲,使得其大战略缔造呈现出一种周期循环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三种不同的地缘属性(中等强国的实力身份、海洋国家对大陆的疑惧与诱惑、外新月形地带岛国体系角色的困惑)与日本精神结构三大特质(对环境的依赖、趋向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卑-自大"的不断转化)的交互作用。冷战后,日本向"普通国家"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过去"贸易国家"路线的一种修正,也意味着对日本大战略进行新的一轮调整与转向,这除了地缘政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外,也是在日本文化的作用下,日本的国家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中,地缘与文化因素再次协调并相互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关系。两者中都包含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扬弃。"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对两种政治文化进行取舍和扬弃的过程中具有最终的标准性意义,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我国政治文化转型是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贺兰英 《黑河学刊》2012,(7):142-144
中国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又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深入研习、挖掘和发扬中国文化在培养民族性格、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抵御和平演变、提高我国软实力及实现民族复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中国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理论路径的趋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奇琦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4):86-105,158,159
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路径上出现了明显接近的趋势。比较政治学形成了结构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三大理论路径,国际关系学则发展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支理论流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特征来看,结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化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均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一致性。理论合流趋势给中国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会。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两学科合流研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研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亟须两学科的合流研究:一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和平崛起之间的相容性,二是中国的政治学习与国际权力增长的相关性。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大学科之间理论趋近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对社会世界认识本身的无边界性以及这种认识逐渐深入后产生的同一性。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在分立的学科之间实现一种视阈融合。视阈融合的过程就是不同学科间开放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门洪华 《开放导报》2005,47(3):23-30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而地区主义扮演着联结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桥梁作用。三相辅相成,构成谋划中国大战略的基本因素。如何将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一对矛盾统一到地区主义思考上来,成为当前中国战略谋划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议题,也隐然成为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我们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的宏观视野,但更突出地区主义在中国大战略谋划的核心价值。中国应确立明晰的大战略框架,其中包含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创设、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和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演进和变动,同时也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坚强保证,引领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意识。将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完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心理变化中寻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融入论和替代论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挑战论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融入论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替代论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政治思想工作是代表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宏观文化,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具体利益的微观文化,微观文化必须服从宏观文化。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一种精神风貌,作为谋求自身发展的一个精神反映,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文化,以集中解决企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市场和顾客、效率与公平、员工和社会,以及社会公众如何更好地认识本企业等具体问题。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一种基本单位,党所确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政策,必须贯彻;党所确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任务,必须尽力完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从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上必须保证一致。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是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弘扬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政治文化;健全政治参与机制;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与外来的政治文化,从而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孙庄 《理论观察》2009,(1):32-33
一切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其过去历史的产物,中国帝国统治时期的政治传统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的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不难找到传统的烙印。更为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政府和政治的最直接的源头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的政治设计和政治安排。所以只有把现实的中国政治放到传统文化与革命价值相互作用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考察,我们才能对当下的政治有更为真切地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朱卫卿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7):48-51
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新制度主义学派积极融合政治学与经济学研究,将国家作为一种制度形态,阐明国家实施制度变迁的动机以及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之下的中国道路,必须同时面对国家建设(新制度主义的前提预设)和政治改革(新制度主义的必然要求)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9):I0001-I0001
创造了灿烂奴隶文化的希腊文化,是在家庭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庭这样的国度中形成的。创造了辉煌封建文化的中国文化则是由家庭直接到国家、国家融于家族里这样的国度中形成的,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政治型。集中表现在个人行为和观念与社会价值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以保证政治稳定为目标,它突出地表现为不惜丧失自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党的政治文化就是要以注重精神滋养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党群关系的红色革命文化和注重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以党的理想和信念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时代特色、 中国时代风格和中国时代气派的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用党的政治文化来夯实和坚定我们党员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我们党的正确的历史抉择.加强政治生态文化建设,要坚定执政骨干队伍的理想信念,同时也要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赵晨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80-94,158
中等强国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全球治理理念在拥有诸多共性的同时,也因国情和传统不同而各具个性。从较长历史时段看,政治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全球治理观的影响更为基础和深远。作者以加拿大为例,分析了这一典型中等强国的国内政治文化是如何影响它与国际组织的互动、它对待非政府行为体的态度以及主权观和人权观等三个全球治理观察指标,探索了加拿大追求妥协的渐进式政治发展历程、多元主义文化和对美国复杂矛盾的心理这三者构成的独特的政治文化与其全球治理理念和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加拿大全球治理的三个特征,即"依附型多边主义"、宽容尊重非政府行为体平等参与全球治理权利以及平衡运用主权和人权观念,为中等强国的全球治理观分析提供了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 2 0世纪 90年代初开始的政治制度转型 ,以自由主义导向为起点 ,经过十多年的政治重构 ,却走向目前的权威主义政治结构。为什么政治进程会偏离初始的目标 ?本文的分析表明 ,俄罗斯政治制度转型面临外部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和内部权威主义政治传统的双重约束。在俄罗斯政治结构的重建过程中 ,与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同时 ,也是为了完成转轨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重建任务 ,俄罗斯传统的权威主义政治文化再一次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反之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因此二者要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在此笔者从从四方面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