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变化往往是始料不及的,它提醒人们必须重视经济波动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现象。二、研究方法1.变量波动指标的处理。对经济变量波动指标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球比法,即:式中:CIt为第t年的周期性及不规则变动相对数;Yt为第t年的经济变量数值;Yt-1为第t-1年的经济变量数值。2.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系数。本文用绝对波动系数。和相对波动系数V。描述经济波动程度。式中:…  相似文献   

2.
费琼 《技术经济》2005,24(1):23-24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3年,25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可比的价格计算几乎增长了10倍,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04%。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高速的经济增长后面,是剧烈的经济波动。国外学一般以经济波动标准差来衡量一个经济的稳定性,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GDP偏差的标准差为5.01%,而同期美国的这个指标为1.66%,  相似文献   

3.
转轨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在保持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宏观调控起到了弥补市场缺陷、熨平经济波动、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本文全面总结了转轨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认为目前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最为关键的时期,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假说和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长性和波动性是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如果增长水平与波动程度之间负相关,则降低经济波动程度有助于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如果波动性对于增长水平存在“溢出效应”,则适度经济波动将促进经济增长。实证检验表明,增长性与波动性之间的关联依赖于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因此应该继续保持积极经济政策的顺周期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动态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波动对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其中金融波动的冲击较为显著。我国经济动态主要取决于自身内部因素,呈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和特异性,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动态尤其是对消费增长动态的影响较小,而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波动对我国投资增长动态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经济波动论,是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波浪式运动规律的探讨,旨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波动规律,从而加以合理调控。一、研究中国农业经济波动问题视角的确定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呈波动状态。从1952—1991年先后经历了七个波动周期,即1952—1955年为第一个周期,1955—1965年为  相似文献   

7.
经济高速增长与外资的利用王积业自199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从低速增长转向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90年为4.1%,1991年为8.2%,1992年和1993年则都比上年增长13%,且有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高...  相似文献   

8.
1.社会经济形势概况 2006年,印尼政治相对稳定,2006年GDP增长可达5.5%,预计人均国民收入可达1500美元。  相似文献   

9.
纵敏 《经济论坛》2004,(5):153-155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特点是在波动的幅度上“大起大落”和在上升期和回落期的时间长度上“短起短落”。有过1958年GDP为21.3%的高速增长率,也有过1961年接近-30%的极度萧条期。熨平经济波动,使中国经济摆脱“大起大落”的困扰,一直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1998~2002年,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平稳又较快增长的新轨迹。这五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制度变迁、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波动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中国1978年以来,走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之路,制度变迁并不是宏观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一、二产业波动是引起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由于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上升,这使得第一、二产业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整体推动力减弱,很好地解释了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但波动幅度变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中的波动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波动形式从过去的“古典的产品经济周期波动”向“增长的商品经济周期波动”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机制,说明新的经济周期波动形式也许是比过去更为复杂,调控起来更为艰难的形式。应力戒宏观经济调控中的简单化作法,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增速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左右。这是我国连续第4年把这一目标定为8%左右。 2003年和2004年,我国经济增速均在10%及以上。从2005年起,政府把经济预期增长目标从前两年的7%调高到8%,但每年实际增长率仍大大超过预期,分别达10.4%、10.7%和11.4%,其中2007年创下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变化往往是始料不及的,它提醒人们必须重视经济波动问题的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经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不论是在计划体制时期,还是在当今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周期推波动现象。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研究方法1.经济变量波动指标处理。对经济变量波动指标的处理方法有多种,如环比法、乘法公式、加法公式和频谱法等:在此采用环比法(又称直接法),其公式为:CIt=Yi/Yi-1式中:CIt为第t年的周期性及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罗马尼亚经济形势较为良好,在经历了2005年因水灾等因素导致的低速增长后,进入2006年,罗马尼亚经济渐有起色。1-9月,实现经济增长7.5%,全年预计增长7.4%,是2000年以来第二高增速。同期工业增长6.9%,全年预计增长6.4%;农业增长0.2%,全年预计增长0.5%;建筑业增长17.5%,全年预计增长17%;服务业增长7.5%.全年预计增长6.8%。吸引外资49亿欧元,全年预计85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63%。1—9月,通胀率为6.9%,比2005年下降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哈萨克斯坦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首次进入独立以来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其中工业增长速度更为突出。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署的统计,2001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9850亿坚戈(约12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3.5%。其中采矿业增长17%,加工业增长14.8%,电力、天然气和水等增长3.3%。采矿业中,原油和伴生气增长13.9%,煤碳增长5.4%,有色金属增长5.3%,天然气增长3%。此外,铜、铅、锌、钡等精矿产量较2000年增长1.4倍。水的收集、净化和分配同比…  相似文献   

16.
以新的视角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增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轮经济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作为衡量经济过热的重要指标之一的通货膨胀并不明显。本文以宏观总供给的形成、宏观总需求的形成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为线索 ,在历史地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前四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已进入一个新时期 ,具有与以往经济波动不同的新特征 ,并着重从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内在矛盾角度给出了对本轮经济波动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一、“十一五”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预计分别增长4.3%和4.4%,而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4.3%。其中,发达国家在2005年和2006年预计分别增长2.6%和3.0%,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2.9%;  相似文献   

18.
一、目前外贸出口形势与扩大出口的政策选择自1997年下半年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而严峻的变化,其严峻之处主要表现在1998年进出口贸易相对停滞,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回落,导致1998年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下降0.4%,出口仅比上年增长0.5%,大大低于同期GDP的增长;全年进口下降1.5%,均与原定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1999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对外贸易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如果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不理想将对我国GDP增长带来不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结构的约束效应出发,分析了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多维经济结构调整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中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在需求会受到经济结构的多重约束,对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周期二者间的相互影响,这在多维结构发生整体性转变或局部突破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主动调控会改变产出结构弹性,并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内部传导机制进而引起阶段性的经济波动。本文依此建立了STAR实证模型,并从多维结构约束的角度对经济波动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经济周期波动现象我们根据吉林省国民收入环比发展速度变化图,以波峰为划分波动周期的起止点,从中发现我省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特性。一是明显存在中、短两种周期相互迭交的经济波动现象;二是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变小,波动周期显著延长。近期经济波动态势是:1、当前正处于第三次中长周期经济波动的增长阶段。从1953年以来,吉林省完整的中长周期波动已有两次。一次是1958年-1970年,历时12年,波谷发生在1961年,国民收入发展速度落差为63.4个百分点。另一次是1970年-1983年,历时13年,波谷发生在1976年,落差为37.8个百分点。第三次中长周期经济波动从1983年以来,已越过1989年的谷底(落差为29个百分点),现在已进入经济增长阶段(从波谷到波峰)。本次中长周期波动将超过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