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当前学术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处在同一旅游线路①上的不同旅游地之间产业和产品的空间竞争与合作是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代表,较少有学者进行研究.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竞争与合作中旅游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对两地在旅游开发、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旅游学刊》2006,21(12):43-47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不断深入.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区域旅游合作阶段,并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空间生长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区域旅游合作演化的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的主导力量和演化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也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兼与靳诚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子千 《旅游学刊》2008,23(2):46-50
本文对研究者建立的一个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新的理解.本文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理解为区域基础条件和旅游市场对旅游企业或政府产生作用并促使他们采取合作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社会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兴的重要发展力量,旅游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着聚居空间演变进程.随着不同主体对稀缺聚居空间资源的竞争,引起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变化与社会公平发展等问题.旅游地聚居现象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文章综览国内外旅游地聚居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理论解释、驱动机制、社会效应4个方面展开综述.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经历外部扩展和内部重组双重过程,呈现从非旅游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利用主体聚居面临着分化重组的分布格局、社会空间分异等特征.国内外关于逆城市化、旅游城市化和流动性转型等理论为旅游地聚居系统重构提供了理论线索.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影响许多旅游地聚居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特征,是聚居空间增长和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利用主体在聚居中扮演重要角色,对聚居空间重构起到重要作用.旅游者、环境移民、房地产开发商、旅游投资商等是住房设计、住房质量、聚居规模和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聚居空间变迁是透视旅游地社会转型的重要维度之一.研究内容涉及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居住满意度和居住环境影响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处于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系统形成、演化的过程以及系统结构与功能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对于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旅游地域系统的界定,文章从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集聚扩散、系统空间组织形态、系统演化模式及演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以期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吴军 《旅游学刊》2007,22(8):35-41
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取得了较快进展.为了对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特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本文利用网上检索的手段获得了153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旅游合作案例.并依照内容、空间、地域和组织划分出不同的合作类型,进行了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揭示了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类型的时间演化特征和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差异特征,对今后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线路的复杂网络特征——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线路呈现出的空间几何特征及其地理拓扑关系可以运用复杂网络工具进行剖析。该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分别对省内出发和省外出发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线路进行定量分析,利用从出发地到各个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地理拓扑关系建构区域旅游网络,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平均距离、形态指数、点度分布、中间性、匹配性、鲁棒性等统计量来分析旅游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表明,多重区域旅游线路组合形成的网络整体上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特征,知名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区域旅游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反映出福建省各旅游目的地的跨区合作已初见端倪,但仍需要深化推行产业集群区的跨区域合作经营;从点度的分布方面,省内旅游市场中的旅游线路在空间尺度上对旅游目的地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且各目的地的点度分布较为均衡,而省外旅游市场则仍需要继续与区域旅游的非核心目的地进行深度整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区域旅游角度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两个区域都具有经济圈的背景支撑、旅游业发展水平高、资源优势度大、旅游合作尝试早等共性;差异性在于区域内部均衡性、空间结构和旅游合作阶段等方面。试图从区域客观属性来解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进展缓慢的问题,并针对环渤海区域特点.提出了该区旅游合作应走次旅游合作向区域一体化合作过渡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吕斌  陈睿  蒋丕彦 《旅游学刊》2004,19(2):26-31
三峡是我国典型的区域性旅游地的组合。三峡工程的建设必然引起三峡库区旅游地线性空间结构的变动。以往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研究都是从“点轴”模式或旅游产品组织的角度来讨论.但作为区域旅游的形成机制,即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却考虑很少。通过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变动因素的分析,从旅游地竞争合作机制的角度对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进行了重构.总结为“一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模式、水陆分化模式、空间掠夺与“边缘回头”模式和空间拓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关于合作创新研究存在的缺乏对能力定量化内在性关注、结果较为粗浅、解释力较差等不足,文章选取泛珠三角九省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15年的样本数据,引入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开展旅游创新能力结构、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其利益分配的测度,深入分析综合创新能力结果基础上,探讨合作创新耦合度以及合作创新获益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研究认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空间发展极不均衡,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阻碍,区域内合作创新范围和效率不高.广东省和其他省区合作创新的耦合度偏低,属低程度耦合,而广西、海南与其他省区合作创新的耦合度偏高,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大;两省区之间旅游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会受创新能力相似性与地理邻近因素影响.广东省与其他省区旅游合作创新的总获益值最高,但合作较不稳定,江西、贵州、广西这些综合能力比较相似的省区间获益比接近于1,进行旅游合作创新最稳定.基于此,提出推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3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景区旅游竞争力构成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将区域间进行旅游协作相关性密切的要素分为旅游协作决定因素、旅游协作支持因素和旅游协作保障因素3部分,对其作了初步的内涵界定,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各旅游协作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定了桂西民族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20多个景区,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相结合,采取层次分析法对所选样本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评定.初步得出了各景区的旅游协作总系数以及根据协作要素的不同层次分析而确定的协作类型,从而为各景区明确自身在区域协作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相互间在协作过程中的空间布局及其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辰 《旅游学刊》2008,23(1):67-70
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出现了区域合作的热潮,有效的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制度变迁的结果.在合作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旅游企业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打破原有效率低下制度的锁定,推动合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Salop圆周城市模型, 在区域旅游产品特征及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分类的基础上, 研究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最佳合作方式及实现条件; 考虑区域旅游地合作方式对利润及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 通过区分区域旅游地的资源导向和市场及形象导向型两种常见情况, 引入两阶段博弈法, 按照两种区域旅游利润最大化的合作方式分别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区域旅游合作是基于旅游产品的差异、同质化程度, 采取不同的协调方式进行的, 主线是促进差异化, 控制同质产品的内部竞争力;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下的契约式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最佳方式。如果政府间要实行行政组织一体化策略, 则只有在各旅游地旅游产品同质化时才易推行, 但是这种竞争状态并不稳定;区域旅游一体化是要利用行政力量削弱行政壁垒, 倡导市场要素流动的无障碍化。  相似文献   

14.
Tourism in East Asia is in transition.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movement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rena in East Asia is the emergence of local initiative toward building a joint network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The East Asia Inter‐Regional Tourism Forum (EATOF) which has been embarked in September 2000 is a concrete example of this sort. Even though a regional association is a newly rising trend in tourism, conceptualizing a model of inter‐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as been scarcely attempted. The current paper is devoted to fill the academic lacuna by suggesting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inter‐regional association of tourism promotion. Then the case of the EATOF was critically analyzed and evalua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posed type of networking. It is argu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 inter‐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s neither irrelevant with the regional situation, nor in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logic.  相似文献   

15.
空间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有效应用,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还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文章以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为着眼点,增设扩散转移矩阵为模型因变量滞后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反映入境旅游在中国省域之间的客流人数扩散转移实际情况,同时从最为全面的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入手,引入旅游研究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并以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为模型自变量,构建了入境旅游发展的最优空间计量模型,最后对模型显著自变量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进行评估分析,给出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建议。结果显示:模型自变量出现显著消极效应的影响因素几乎为酒店供应,加强旅游资源建设和经济水平发展始终是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开放程度已对东部省域的影响较为微弱,对中部和西部省域则起到很好的积极效应,同时交通设施在中部省域呈现出非常强劲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进而计算得出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生态位宽度,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和曲靖为次要节点及以楚雄为末端节点的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