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然气利用产业集群分类判别标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群相关文献回顾与定义产业集群理论是产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经过上百年发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目前较为权威的的是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以及机构  相似文献   

2.
郝家龙 《技术经济》2008,27(8):54-56
产业集群是以特定资源为依托形成吸引力,由能进行近距离交流的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构成的群体。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产业集群建设中的结构与利润最大化问题进行了数学推理,讨论了产业集群中主导企业的结构与利润最大化的数学关系,认为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建设不仅要注重讲求效益,同时还要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结构,这样才可能实现产业集群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军华  夏振坤 《当代经济》2007,(16):102-103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文章辨析了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因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指出了我国工业团区集群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余军华  夏振坤 《当代经济》2007,(8X):102-103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文章辨析了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集群导向加快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指出了我国工业园区集群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问题的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集群都是由有产业关联的企业集群在一起而组成的,这些企业包括: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厂商。产业集群还包括下游产业的成员(如销售渠道、顾客),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和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如大学、思想库、职业训练机构),以及制定标…  相似文献   

6.
首先综述了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以及人才集群的区别与联系;继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从产业集群促进人才集群和人才集群促进产业集聚两个角度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阐述促进产业集群与人才集群两者互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作为众多相关的企业与机构在某一个特定地理位置上的聚集群落,其发展过程具有生命周期现象。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理论成果也很丰富,但是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还是鲜有人涉及,理论成果一片空白。对相关的产业集群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掌握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于延长其寿命,使产业集群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流园区是一种特殊的物流产业集群现象,它遵循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生态群落的生态特征,因而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物流园区发展问题是可行的。文章分析指出了我国物流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逻辑斯蒂增长方程、生态位理论、寄生理论等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物流园区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李淑娟  冯妮莎 《技术经济》2012,31(6):50-53,121
对金融服务产业集群与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和金融中心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别,据此提出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概念。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区位论、地理经济学理论等,分析并总结了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指出降低成本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要求,创新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地理因素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柳州作为一个产业集群化相对较高的工业城市,蕴藏着一批以机械、汽车零配件、药物等为中心的大量核心企业。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各大核心企业应当积极与供应商企业进行诚信合作,同时加强供应链的管理,是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降低企业内部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使得各大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产生共赢的利剑。  相似文献   

11.
集群学习能力是形成产业集群强大竞争优势的基础.为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学习效应,提升集群优势,从集群学习内涵的界定入手,分析产业集群内部及外部学习路径.集群的内部学习主要包括来自于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学习,外部学习包括与集群外部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学习.最后从利益共同体、技术能力势差和政府等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学习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在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关联单元组成的有机群体。实践证明,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是突破区域发展瓶颈,牵引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运用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立足武川县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带动武川经济社会又好由快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外生型产业集群是在作为"外生核"的跨国公司的驱动下,相关企业在地理上集聚而形成交互关联与竞争互动关系的产业集群。因此,其异变的独特性即在于跨国公司战略行为特征对产业集群异变的影响。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程序,沿着根植性和开放性两个维度,剖析了外生型产业集群异变的均衡转换过程与机理,深入探讨了集群异变的多维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集群水平上实施CPC(Cooperation Product Commerce,协同产品商务)的环境不同于单个企业.在单个企业的环境中,只要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门户平台,将所有信息和数据集成到统一的CPC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就能使企业员工和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股东从单一的渠道访问所需要的个性化信息.但是,产业集群CPC实际上是一种运行在分散的、异构的系统之上的虚拟的企业群信息系统.这种CPC系统以Internet和Intranet为系统的关联手段,使得集群内的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协作,协同地开发和生产产品,形成一个全球知识网.在产业集群水平上成功实施CPC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集群产品知识协同、产品价值链协同和商务过程协同.  相似文献   

15.
外资拉动的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颖 《经济论坛》2004,(6):42-43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工业区位论的鼻祖韦伯首先提出的,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韦伯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美国学者彼特将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产业集群理论溯源 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在1998年发表的《产业集聚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作为经济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7.
马征 《经济师》2006,(5):10-11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市场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提升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区域差异性,大多数已经成型的集群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较为少见。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寻求集群发展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是产业链发展到一定时候较为完备的高级的网络形态,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大规模有机集聚就是产业集群,两者均以企业为微观载体,产业链相对应的是企业链,产业集群相对应的是企业集群,一个大的产业集群往往包含许多产业链,一条产业链也同样可以形成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策略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把发展产业集群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联系起来,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新探索。本文通过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提出东北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研究首先开始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后起者。中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基本上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发展。国内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原因的研究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对国外集群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二是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北京地区,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当今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