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对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林 《特区经济》2008,228(1):51-53
环渤海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也是我国的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圈的基础是由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构成。由于这三个经济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长期自成体系,缺乏合作,形成环渤海经济圈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囚徒困境"反复博弈的结果,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形成的",而不是"建成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途径应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消除制度上的矛盾和障碍。  相似文献   

2.
冯淑静 《特区经济》2010,(10):54-55
环渤海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经济支撑区域之一。廊坊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廊坊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及京津廊一体化进程、问题,提出了实现廊坊全面对接京津廊一体化的举措。  相似文献   

3.
2013年,京津冀三省市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稳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首都经济圈”规划范围得以明确,扩容后的首都圈区域一体化步伐将显著加快。展望2014年,“首都经济圈”规划的正式批复和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规划编制的开展,标志着区域合作共赢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将显著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首都经济圈”成为引领全国科学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4.
论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一体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渤海经济圈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协凋发展的大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饥遇。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滨海新区定位为在未来服务环渤海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并且明确要求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渤海区域应加强各省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实施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经济圈应加快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尽快实质性地启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协调发展机制。环渤海不亚于长三角珠三角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形成三大经济圈,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根据2002年的统计,这三大经济圈共创造了全国61.2%的GDP,58.3%的工业增加值和86.5%的外贸出口额。尽管环渤海经济圈还远没有实现经济一体化,但它的国际影响很大。由于它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欧亚大陆桥的东部起点之一,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心不断向亚太转移的趋势下,它巨大的潜力开始凸显,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的目光,正在逐步变成连接欧亚…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原因。研究以专利申请授权量为测度指标,采用锡尔系数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ESDA)分析方法,对环渤海经济圈2001-2011年10年间区域技术创新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演化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1年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总体差异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区间差异发展不均衡,山东半岛区内差异最大;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集聚态势不明显,呈随机分布态势;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呈现"两极分化"分布;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技术创新热点演化总体格局相对稳定;区域技术创新增长热点跃迁明显。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统筹,推进合作,是实现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和振兴的必由之路。研究探讨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要求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合作,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和论述加快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以"大都市圈"理论为基础,指出加快京津核心龙头地区形成是环渤海经济圈腾飞的标志和关键,而"龙头"不强正是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要充分发挥天津的特殊作用,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思路,使环渤海经济圈更加绚丽。  相似文献   

9.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区和渤海新区、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逐渐成为沿海省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若仅以严格地域界限,即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来划定环渤海经济圈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该区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总人口的18.3%,GDP总量约占全国的25.5%,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发挥环渤海经济圈海洋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内部海洋经济合作与联系,提升圈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并辐射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成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经济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其基础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完善,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明显滞后,使环渤海经济圈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为市场与政府的矛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反复博弈的结果,主要是"形成的",而不是"建成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应当以市场力量为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制度,消除制度上的矛盾和障碍是认识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其经济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开展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环渤海区域的发展优势、金融创新对于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剖析: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市场要求、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宏观引导三者不可或缺;一体化进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基础设施一体化最易实施也进展最快,产业结构一体化最难以协调;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目标模式还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区域①(以下简称"二洲一海")经济发展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该区域居民富裕水平明显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高、外向型经济特点突出的状况,提出了商业银行要优先支持二洲一海区域,加大信贷倾斜力度,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优化客户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经济圈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沧州临海区域属于渤海经济发展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位,沧州临海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港口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日益突出的后发优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李晶 《特区经济》2010,(12):63-64
目前环渤海地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一体化区域,而作为核心城市的天津,其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本文从上海和深圳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的推动作用着手,找出环渤海地区存在的限制因素,并由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任伟  李强 《特区经济》2009,(12):62-64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珠江三角洲向长江三角洲再向环渤海地区逐次由南向北推进的过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深入发展,中央也把加快环渤海地区崛起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推进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环渤海"正在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对于我国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分析,针对各地实际特点和内外部条件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推动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百川  太平 《特区经济》2007,216(1):53-56
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腾飞,加强对外开放是关键。本文在介绍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外开放的条件与机遇,提出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环保法规差异冲突及其协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也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确保长三角经济高速、协调发展,经济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推进这种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要有规则制度一体化的保障,而制度一体化的关键又在于法制一体化。为此,本文针对长三角区域环保法规差异冲突产生的现状、差异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协调对策这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长三角环保法规冲突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金峰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13-17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势头依旧强劲,但是这一地区也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专业化系数不高、产业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协同整合地区规划,加强合作,合理分工,实现地区经济又好有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