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于空间扩散方程的天水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天水市城镇土地基准地价平衡研究,解决同一区域内不同城镇基准地价客观反映城镇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地价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多维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非均质地价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结果:天水市商业地价与城镇之间质量及距中心城镇距离成负相关性,商业基准地价平衡前后差异较大,但平衡后地价符合实际情况。研究结论: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位于“强场强区”内的城镇,其地价主要受中心城镇扩散的影响,而位于“弱场强区”内的城镇,其地价是中心城镇扩散和周围城镇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平衡前后地价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城镇质量(综合分值)和距中心城镇距离,且与城镇本身的区位交通条件关联较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借助GIS分析方法对多时点商业基准地价空间变化开展研究,揭示区域城市商业地价空间变化特征与基本规律,探索变化规律的原因。研究方法:IDW空间插值,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论:(1)上升幅度区区段与其所在的商业用地级别基本呈正比,高幅度区在城区中心,商业地价变动幅度与距市中心距离高度敏感;(2)在商业地价的变化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起主要作用;(3)商业地价总体呈上涨的趋势,多中心商业格局趋势会加强,但不同区域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南昌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2019年2月份实时监测的商业地价数据,在分析南昌市中心城区商业地价的数量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驱动商业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方法:半变异函数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研究结果:(1)南昌市商业地价均价约10 000元/m~2,属于典型的单中心圈层结构,地价具有空间连续性与非平稳性的特点;(2)南昌市商业地价具有空间相关性且空间相关范围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3)人口密度和公交车站数量显著影响商业地价,公交车站数量对商业地价的增值作用最为明显;(4)通过手机信令反映的实时人流量是驱动商业地价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商业地价对城市资源配置与发展规划具有指示作用,应根据商业地价的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制定差别化的城市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利用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和城市用地产出率等指标,以GIS为空间信息处理手段,对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演化进行了时空序列分析,得出结论:(1)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在时间上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推进的,而且低增长粗放式扩张。(2)在空间上四平市商业中心由"双核"变"单核",工业用地退出繁华地段。(3)工业用地面积过大,城市建筑容积率低为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四平市城区地价总体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低所致。(4)今后四平市应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完善土地市场,用地价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四平市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商服用地基准地价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基准地价分级图与价格指数,对2003-2008年郑州市商服用地基准地价进行时空变异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基准地价呈现单中心连续分布;(2)基准地价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跳跃现象,其空间分布存在着变异性;(3)基准地价分布与城市主干道呈局部平行关系;(4)基准地价变化受经济、政策和城市规划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35个大中城市住宅地价房价比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中35个大中城市2010—2017年住宅地价房价比的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2010—2017年,35个大中城市地价房价比的平均值呈现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区域间绝对值和变化趋势的差异较为明显;(2)35个大中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的阶梯状格局,大部分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分位数在研究段内未发生明显变化,仅北京、广州和呼和浩特明显上升,长春和合肥明显下降;(3)从关联特征来看,35个大中城市的地价房价比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其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最大;(4)通过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住宅用地供给对本地地价房价比有显著负向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本地地价房价比有显著正向影响。空间效应方面,本地住宅用地供给和人口密度对邻近城市地价房价比有负向溢出效应,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邻近城市地价房价比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住宅地价房价比不仅受本地土地供给、房地产开发规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影响,还受到邻近城市住宅用地供给和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影响,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同时注重"城市联动"和"因城施策"。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测算一、二级土地市场上住宅与工业地价比值,并对两者价格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解释,为科学探索地价合理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嘉兴市住宅与厂房租金的比值为1.2,住宅与工业出让地价比值为2.2,住宅与厂房转让价格比值为3.2;(2)住宅与厂房租金的比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3)住宅与厂房转让价格的比值不仅受距离影响,还受所处方位的影响。研究结论:(1)容积率、地理区位以及住宅用地中的投资性需求均会对住宅与工业用地价格比值产生影响;(2)工业产品与住宅产品的不同导致了工业与住宅用地利用收益的差异。住宅交易环节中产生的住宅用地价格增值,是住宅用地比工业用地更具投资属性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城市住宅地价影响因素及其边际作用空间变化性及各因素边际作用大小空间分布状况,为城市土地科学管理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结果:(1)地铁站点、商业网点、水景观、绿地公园对住宅地均价的边际影响能力的空间变化性强,高等学校、医院等其他因素边际作用的空间变化性较弱;(2)容积率住宅地价边际增值能力高于其他因素,各因素在具体不同地块上边际作用能力高低不同。研究结论: GWR模型可以改进传统空间回归方法,可对城市地价影响因素边际价格作用空间变化性进行良好的估计;住宅土地价格对快速交通、商服条件及自然景观因素较为敏感,反映主城区人们对住宅便捷性及休憩性呈强偏好;容积率边际增值能力空间变化弱与土地的住宅性用途有关,但容积率始终是边际增值能力最高的因素; GIS良好的输出图像可视化技术能够指导相关部门调控具体地块的主要规划因素,促进城市土地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土地影响因素的变化,建立了由8类因素共23个指标构成的城市土地质量分等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及地价验证等方法,对湖南省城市土地分等和等别地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指标体系评价的城市土地质量综合得分与城市地价水平基本吻合,客观地反映了城市间土地质量分异规律;经聚类分析和地价验证,湖南省13个城市划分为5个土地等,各等别城市地价水平差异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城市地价宏观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心地和网络城市理论,利用潜力模型对省级国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识别。该模型以百度地图服务为基础,建立时间可达性分析模块,提取网络城市节点之间的时间距离;以GDP等指标作为网络城市节点经济实力的综合性度量,并利用双对数Pareto交通流模型建立各中心节点影响力势能场衰减模型。以中部地区湖南省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城市组织下的国土空间经济结构。结果表明,湖南省当前呈现出多中心组团模式,整体格局表现为单中心圈层式结构,长株潭城市群是整个国土经济空间的增长极;交通网络带动的经济势能场对传统"点-轴"结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国土经济空间结构识别对湖南省国土规划关于经济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2000 — 2006年面板数据,分析省会城市居住地价的差异、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研究方法:混合OLS估计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省会城市居住地价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2005年及以后地价增长明显,且东部地区地价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将城市间居住地价的影响因素分为全国宏观经济因素、区域整体差异因素和城市个体因素三个层面,并基于引致需求理论,构建更具实效性的城市居住地价影响因子体系;(3)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均GDP、国际旅游收入、2004年8月31日之后土地供应方式的重大转变(正向关系)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向关系)对居住地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面板数据模型是中国城市间地价问题定量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顺利实现人口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基于川鄂苏黑4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调研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了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利用自由度越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定居意愿选择会倾向于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往更高一级的城镇定居;(2)农地功能的感知程度越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在乡镇、县城、地级市还是省会城市的选择上,会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的城镇;(3)土地流转会推动劳动力定居于异地城镇,且在乡镇、县城、地级市与省会城市选择上更青睐更高一级的城镇;(4)受土地调整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会倾向于选择定居异地城镇,在乡镇、县城、地级市或省会城市中也倾向于选择更高一级城镇;(5)相对江苏省,四川、湖北及黑龙江农村转移劳动力更倾向于定居异地城镇和高级别城镇。[结论]农村土地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土地因素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定居城镇意愿的束缚,政府应着重关注放活土地经营权、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等,同时政策的制定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不仅是城市人口的增长,产业的聚集,经济的增长过程,而且还是城市空间的拓展和用地结构的调整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进行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武汉市为例,运用土地区位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和聚集效益理论分析了城市更新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互动过程,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地价指数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价指数是反映地价变动过程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地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总结我国城市地价指数体系、地价指数编制理论和地价指数动态变化等理论研究概况,从地价指数编制方法应用和地价指数成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概述了地价指数应用研究现状,得出结论:虽然国内城市地价指数及编制紧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以土地稀缺、资源组团型城市——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尝试引入局部线性地理加权回归(LLGWR)方法,探索住房价格及影响因子的空间变化规律,为政府房地产市场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整理1.93×104个住房样本和398个楼栋样本,遴选楼栋总层数、容积率、绿化率、小区等级、距区域中心距离、销售年份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LLGWR方法构建城市住房价格的模型,并进行分析与解释。研究结果:与常规线性回归(OLS)相比,地理加权回归(GWR)和LLGWR能更合理和准确地解释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异,且LLGWR优于GWR;销售年份、容积率、地理区位能显著影响住房价格,同时楼栋总层数、绿化率等因素影响住房价格,且在不同功能片区具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LLGWR模型可以实现系数函数和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提高模型的估测精度,能更为准确地解释住房价格;宏观市场趋势是影响住房价格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同的地理区位,住房价格增长趋势有明显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供应影响房地产空间分布,但研究区内土地价格对住房价格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在对紧凑城市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提出了"以高密度开发为准则、重视城镇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以分散的集中为引导、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以混合用地模式为指导、优化各类用地的空间组合,以和谐舒适为目标、合理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的规划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