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雇佣性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开发、拓展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这种可雇佣性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理解;解决问题、目标设定、人际沟通;学习能力;个人品质、职业价值观、自我管理;工作搜寻能力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可雇佣性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开发,拓展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这种可雇佣性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理解;解决问题、目标设定,人际沟通;学习能力;个人品质、职业价值观、自我管理;工作搜寻能力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瞬息变幻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可雇佣性远远超越了吸引雇主的一般性就业能力的范畴。反而,为了获得最优的经济和社会产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一种前瞻性能力,能够驾驭工作环境和构建自我管理职业生涯。理想的毕业生品质模型展示了自我管理和职业生涯构建技能的重要性,同时表明了其对终身职业发展和可雇佣性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中存在补偿金支付增加企业雇佣成本;招聘渠道单一,难以招到合适人才;中小企业对应聘者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弹性雇佣作为人员招聘的一种新途径,为企业提供了专业技术或专业人员;提高了用工的灵活性;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中小企业通过正确划分部门和岗位的性质;建立完善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主动承担相应义务,正确运用人力资源招聘新途径——弹性雇佣,可有效破解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困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要想企业发展的更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企业和人才的关系,提高人才的可雇佣性,而企业和人才的关系就是雇佣关系。本文通过对雇佣关系的研究,对改变雇佣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探索企业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的维度结构,对拓展相关理论和指导管理实践都十分有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内容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途径,对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其包括基于职业发展的建言、基于知识与技能增长的建言、基于物质获利的建言、基于亲和与支持的建言四个构面,归纳出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是知识员工为提升其可雇佣性而主动表达与工作相关的建设性言语行为,并基于由可雇佣型建言动机之程度“强—弱”、个人可雇佣性提升之“充分—必要条件”搭建的二维坐标系,探析了知识员工可雇佣型建言分类模型。最后,提出了干预和管理此建言行为的管理启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于企业雇员的可雇用性始于20世纪初期,在西方已经有了近一百年的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停留于最初阶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政府、企业、个人都发生着显著的改变。针对这样的变化可雇佣性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本文从可雇佣性的含义入手,总结了西方已有的文献,分析了可雇佣性的衡量和实践成果,为读者展示了可雇佣性的发展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为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给我国多项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目前世界邮轮产业呈持续增长态势,邮轮旅游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得到关注。根据对邮轮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借鉴可雇佣技能理论成果,结合对海洋旅游特征的分析,文章认为邮轮旅游人才应具备四个方面的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9.
校园招聘是企业招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高校及大学生三者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一座桥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招聘在给企业、高校及大学生带来各种招聘和就业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企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视角,以珠三角高校大学生为例,对校园招聘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企业...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雇佣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雪莲  崔玲 《商业研究》2003,(15):69-70
新的竞争形势使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发生了改变,从终身雇佣的旧契约到终身就业能力的新契约。新旧两种契约中企业和员工的不同义务与权利的比较,可以得出了一个结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建立以提高员工可雇性或终身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新型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1.
治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新视角——提高员工可雇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型员工流动比率的逐年增长,如何控制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比率,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试图从员工可雇佣性的视角出发考察,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对员工可雇佣性各维度的投入程度的高低与员工流失率的高低成反比,并推断出建立基于可雇佣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相关调查数据,考察了融资约束对企业雇佣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文章从雇佣规模和雇佣质量两个方面系统考察融资约束对企业雇佣的影响,并探讨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手段.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包括企业初始规模等一系列企业特征,行业、城市及规模固定效应情况下,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雇佣规模显著低于未受融资约束影响的企业.接着,我们按照企业雇佣规模增长率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雇佣规模和低雇佣规模两个子样本,发现融资约束对雇佣规模不同的企业雇佣质量的负面效应表现出异质性.相比于高雇佣规模企业,低雇佣规模企业的雇佣质量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的制约.同时发现,市场化可以缓解融资约束的负面影响,而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则会放大这一差距.  相似文献   

13.
可雇佣性指学生初次、维持以及取得就业机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在商贸人才培养机制中引进可雇佣性理论,可以准确为商贸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以行业视角明确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并依此组织和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文章首先对商贸人才培养特征进行阐述,其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创新商贸人才培养机制展开讨论。以期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商贸素质,更好地贴近行业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雇佣关系的演变和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翁杰  翁宇 《商业研究》2006,(11):1-7
内部控制雇佣关系是传统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技术进步、企业战略调整和工作重组推动了传统雇佣关系向创新型雇佣关系的转变。新型雇佣关系追求员工自觉地、合作地运用和开发知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生产效率,因此员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企业需要建立新的激励结构抑制员工由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加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重新构建雇佣关系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13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为历史之最。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教育自身的原因。本文从外语专业教学中经济学辅修课程的设置入手研究其对就业的影响,希望对解决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就业日益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与此同时企业的关键技能岗位却由于没有合适人才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短板,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解决此难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以安徽商贸与三只松鼠试点混合所有制实践为例,对基于混合所有制提升大学生技能的做法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国际会计班学生的执业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适应情况,提高应届毕业生执业技能,本研究采用网络数据采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征询等方法分别对全国各地的就业市场对应届毕业生执业技能的要求和高校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在实际招聘中,21.95%用人单位仍然将相关的实习经历作为衡量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在财会就业市场中,专业对口更容易获得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业务性强的用人单位,诸如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对相关专业证书(如CPA、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比较看重,四类会计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这些要求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现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促进自身的执业技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大学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不符的现状亦让企业苦不堪言。高校学生培养体系下毕业的优秀学生与企业招聘人员眼中的优秀员工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对湖北省"211工程"院校的在校本科生和武汉东湖高新区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培养和企业用人标准的差异,为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善大学生就业形势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模型分析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人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劳工组织在2003年第91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了题为《雇用关系的范围》的报告,该报告的核心是分析讨论隐蔽的雇佣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也存在隐蔽的雇佣关系,它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和外派劳工等弱势群体就业领域。笔者主要从法学的视角——雇佣关系出发,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对雇用关系范围的讨论来界定隐蔽雇佣关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