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文章基于万州区1998—2014年的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以三峡库区库腹典型地区万州区为例,对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万州区的物流业还处于发展期,对经济增长有加速推动作用,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拐点将在2026年出现,万州区物流发展尚有十年的黄金期。为促进万州区物流的快速稳定增长,万州区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全国性物流中心、积极争取重庆市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2.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全国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提出通过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加强城镇居民设施建设,健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城镇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能否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是其存在与否的根本依据.基于OECD中5个国家1991年~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从短期看,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不稳定;而从长期来看,公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能否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是公债存在与否的根本依据。基于42个国家1991~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研究了公债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短期看,债务负担率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从长期来看,财政盈余或赤字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经济增长是债务负担率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1981~2005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利用JJ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了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及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及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结论.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金融效率单向促进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促进了证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1978~2010年国民经济和物流业年度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对安徽省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对经济增长变量GDP和区域物流业发展变量物流产值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GDP增长和物流业发展不同步,物流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促进物流业发展,但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显著,最后提出了安徽省发展现代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研究了1983—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是实际GDP与实际FD1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主张继续深化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配套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仅靠各区域自身并不能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区域间分工和交易成本的分析,认为区域间应当通过的合作,使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模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作用;特定区域文化产生并形成特定的区域经济;先进的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冲突、区域合作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冲突与区域合作是区域关系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由于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以及在区域利益协调、要素流动及分工合作等领域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中部地区各省问的各种区域利益冲突时常出现,区域合作严重缺失.在"中部崛起"及区域合作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部各省需要化解区域冲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关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生互动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区域文化的发展;而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和精神动力支撑.所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用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区域文化建设,用改革的思路推进区域文化创新,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最终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互动互补、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论述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四大条件及国民经济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不同区域各自的功能定位,相应地区域政策和健全区际良性互动机制切入,谈了作者学习胡总书记2月15日重要谈话的体会,指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以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理论研究新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是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这就需要发挥区域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投资政策等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区域时外开放战略及递进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对外贸易的高度相关关系,最终也使得我国的区域对外贸易也出现了非均衡的现象.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也并不相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却并没有出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即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22010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从区域物流视角分析影响我国FDI流入的因素以及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物流能力不仅对区域FDI产生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提升地区物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间接影响FDI吸收规模。数据分析结果还表明,区域物流能力对FDI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加快发展东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产业,对振兴老工业基地,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和经济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东北地区物流发展中的诸如观念陈旧、体制分割、缺乏规划和人才匮乏等问题的存在,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物流关系的分析,从而对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提出良策。  相似文献   

20.
广东的经济与金融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总量大,速度快,金融资源丰富,且对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投资旺盛;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经济发展总量小,速度较为缓慢,金融资源匮乏,投资萎缩,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较低。为了改善广东经济与金融的二元结构,促进广东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