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则递次减少。这种外商直接投资的二元结构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二元结构保持一致,且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东道主生产效率的假设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成立,在中部地区不成立;外商直接投资扩展东道主生产边界的假设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不成立,在中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相关部委对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将全国各省市归并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通过运用相关系数法对东中西部各地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该地区进出口加工贸易的相关程度进行了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东西部地区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而与中部地区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根据检验结果,本文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发展地区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均衡增长中的FDI与中国区域投资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投资布局中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增长状态,其中投资效率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单纯数量因素的作用则呈不断弱化的趋势,因此应采取以消除投资效率差异为核心的区域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整体房地产价格和东、中、西部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从各地区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东、中、西三大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外商直接投资对东、中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对西部地区却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3) FDI并不是造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用生产函数的衍生模型分别对中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分析,在东部地区国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国外直接投资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表明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全国各个地区房地产发展却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发展会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无序性与不公平竞争,同时也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各种问题。从全国房地产业的区域角度,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从房地产投资差异、房地产供给地区差异、房地产需求地区差异、房地产就业地区差异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区域房地产业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其目的在于为我国政府制定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凯  庞震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0):65-70
运用1985年~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地区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东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出口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在华发展经历了萌芽、小幅增长、快速发展、低速发展和持续发展五个阶段;其在华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状态,产业投向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从而加剧了我国世界工厂的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在华区域分布也是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这种吸收外资的差异也是造成中国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从来源上看,我国所使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以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对内地的投资为主发展为外资来源地日趋多元化。同时,毋容置疑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迅速增加了我国的资本量,弥补了资本缺口,在推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增长、税收增长、促进出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3~2013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升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其他因素其作用相对偏小;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产业升级的作用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作用不显著,但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而言要大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资金供给、资本非均衡流动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巨大差异,不仅源自各区域内部资本形成的差异,而且源自跨区域资本流动的差异.通过对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金供给、区间资本流动和外资流入的影响,资金供给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较东部和中部地区大,而区间资本的流入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大于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外资的流入对西部地区的经济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对其影响也明显的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此外在资本已经稀缺的基础上,西部地区资本的外流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一个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总体和分项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优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强西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2.
美国因次贷问题爆发的金融危机扩至全球,为了复苏本国经济,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摆脱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全球经济的复苏。在当今全球贸易主张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更显隐蔽。以美国反垄断法实施为例,在经济危机下其更多主张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经济萧条时,似乎变成了一部保护本国经济、限制竞争的法律,这和立法目的背道而驰,就目前反垄断措施演变为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提出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量FDI主要流入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经济增长作用较为明显,而对广大西部地区作用较小。基于1999—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FDI对中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分布不平衡的FDI也加剧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失衡。我国应继续大力吸引FDI以加快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把部分FDI引向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措施积极引进FDI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外开放的差距。选取我国欠发达地区12个省区近3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与东部、中部和全国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对外贸易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FDI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这显示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对外贸易和FDI的制约。因此,在“十二五”建设中,欠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区专业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和全国经济增长,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在探索如何测量和提高地区专业化水平。研究表明,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程度普遍在提高,且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但中、西部增长较快。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快地区专业化进程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且有助于消除我国中、东、西部的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6.
成都经济圈发展中既面临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跨越等机遇,又受到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经济"、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板块、西部地区"政策经济"的强劲挑战。四川省应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产业链战略、大市场战略、金融支持战略,加速建设成都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四川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失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中西部金融生态状况严重失衡,无论是在金融深化程度、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还是在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东部的金融生态明显优于中西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金融生态差异是由既定的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决定的。要解决我国地区金融生态失衡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中西部地区要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观,二是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要改善中西部制度环境,四是要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公共投资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已把公共投资作为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已开始利用公共投资的扩张手段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章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在东、中和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中和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西部区域的公共投资效应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