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本文基于地方财政赤字的视角,研究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内在作用逻辑。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式财政分权所造成的地方财政赤字扩大化,激励了地方政府在利益觉醒后利用预算制度缺口,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进而驱动地方政府通过积极的土地财政手段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政策目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土地财政”的法律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方政府卖地的收入甚至超过同级同期预算内的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直接导致了农民失地、高房价、土地腐败及银行信贷风险加剧等社会问题。文章针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成因,提出了修正财税制度、改革征地制度、依法管理土地出让收入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财政是对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形象表述,其实质是寅吃卯粮。它的形成与财政体制、土地制度、城市发展和政绩考核等因素密切相关。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虽然有利于城市建设,但推高房地产价格、降低调控政策效果等弊端十分明显。解决土地财政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植地方税源,加强制度建设,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4.
现行土地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矛盾而基于现行土地制度做出的现实选择.现行土地制度自身的二元性所导致的房产市场静态的二元性,在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干预过程中动态地更加分化,成为阻碍产业平均利润形成以及满足产业市场需求的根本障碍.  相似文献   

5.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财政的起因与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地方政府财政利益极大化和官员利益极大化假设,研究在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和不完备的财政联邦制情况下,中国土地财政出现的原因和这种体制的社会成本以及土地制度与财政体制交互作用下的改革战略问题。作者提出财政体制的改革应该与土地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以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收益的财政路径依赖。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保障土地产权的社会公平,进而推动构建稳固的地方公共财政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静  吴群  王健 《财经论丛》2017,(12):12-21
明确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影响机理,有利于缓解当前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增长和制度环境双重角度构建影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分析框架,并采用2000~2013年我国省级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短期内具有激励作用与惯性特征,长期具有收敛趋势.土地财政产生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中,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税制改革背景下,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程度是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前提,土地出让制度市场化改革、 地方政府竞争、 房地产业支柱型产业定位政策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滞后一期财事权不对等程度对当期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具有负向影响,由此反映出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竞争中,招商引资的竞争方式在短期内对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影响尚不显著,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愈激烈,地方政府愈加依赖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转型调整,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亟待转型,厘清土地财政的动机是关键。本文首先从分税制改革、土地供应制度、政绩考核机制等维度探讨土地财政背后的制度环境并估算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规模;接着采用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政绩考核”内外因两个方面检验土地财政的动机,发现地方政府受“政绩考核”的激励要远大于自身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转型时期地方政府存在寻租、侵占公共利益、收入分配不平衡等一系列土地问题。基于制度偏好和行为选择的解释,形成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转型时期财政制度的缺陷;因而,了解现有土地财政问题与地方政府财政困境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变革,而相应的解决方法也应从此入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作为地方政府卖地生财的代名词而逐渐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当掌握公共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面对土地产生畸态行为时,其背后所蕴含的的逻辑就急需被厘清以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在整合若干学者对"土地财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竞争视角重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归因框架,同时就归因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力求能为有效解决"土地财政"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分析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经济、政治、社会驱动因素,选用分税制改革后样本区间为1995~2010年16年间的中央、地方财政与土地出让金及税费收入数据,定量分析得出:一是分税制财政体制致使地方财政总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与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二是地方财政总收入对于土地财政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与完善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的土地财税收益(经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刚 《财贸研究》2013,24(1):110-114
基于1996—2010年中国大陆省级政府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来讲,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预算内非税收入、地方政府预算外非税收入和地方政府各税种收入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要缩减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需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等相关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诸多方面存在的激励兼容问题,总结出中央政策目标与地方财政利益在区域发展平衡、改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和财政安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给国家治理带来的风险,认为中央政府应对治理风险的政策工具单一,纵向控制力较弱。现有财税体制改革中所体现的中央适应性地强化对税收的控制、监督地方非税收入等,在防范治理风险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提出鼓励公共参与、改善转移支付、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等多种方式辅助纵向机制降低治理风险,促进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范欣  宋冬林 《商业研究》2020,(4):93-102
财政分权背景下,财权、事权和财力的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采取策略性行为是其作为理性决策人的应然选择,地方政府往往会基于经济增长和税收双重目标而利用税收工具开展税收竞争,进而造成市场分割等问题。考虑到空间依赖性的存在,本文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来考察税收竞争与市场分割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为税收而竞争”在地方政府间存在,而竞争导致的税负下降将加剧市场分割;从分税种来看,所得税对市场分割的直接效应显著负相关,但三大税种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从时空异质性上看,地方政府的策略性行为在时序和区域上有所差异;市场分割敏感程度在时序上动态调整,区域内协同效应有待增强。为避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恶化、异化和宏观福利损失,需要重视由此导致的市场分割的治理,建立现代化财政体制,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打造服务型地方政府等,这些也都是构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全国29个省级政府间以招标、拍卖和挂牌三种方式出让的土地收入进行了竞争效应验证.结果表明就土地出让收入竞争策略来看,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都存在显著的竞争效应,而就土地出让平均价格竞争策略而言,只有东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竞争效应.而无论是在哪种竞争策略中,中西部地区的观测样本都没有体现出显著的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6.
尽管我国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但各地为了招商引资,往往竞相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策略反映了官员的行为驱动机制。本文基于2006—2015年我国289个地级市约34万宗工业用地出让的微观数据,按是否低于政策规定的最低出让价为标准,将工业用地出让划分为以地引资性质出让和正常出让两类。文章借助经济刺激政策的外生冲击,考察了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的工业用地出让策略,并探讨了官员特征对出让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压力会显著减少地方政府以地引资性质的工业用地出让。而当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尽管财政压力增大,但由于体制外融资渠道增多,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以地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明显减弱,导致地方以地引资的出让面积显著增加。从官员的晋升激励来看,在刺激政策实施后,任期更长的官员更倾向于增加以地引资的工业用地出让。因此,应合理安排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式,同时构建起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干部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7.
马震 《商业研究》2020,(2):44-51
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财政现象,土地财政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行为及其效率。本文以2007—2017年我国上市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纳入地方政府意志探究土地财政对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地方土地财政强度越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抑制作用越明显,而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面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时存在差异化的表现;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抑制区域层面的技术交流,并驱动地方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抑制作用;从微观影响机制来看,土地财政强度越大越会驱使企业强化金融杠杆以获取更多金融资源,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下降,并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造成挤出,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地方政府的考核制度会影响“土地财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范式,“为增长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强化了土地财政的负向抑制作用,“为创新而竞争”的制度激励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土地财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琦  王昊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4):53-58,115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绩令世界瞩目,但从理想目标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看,目前显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土地制度改革成功启动的历史功绩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但从权益公平化及改革成果共享化的角度看,很显然,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困惑。一是土地权利非公平性:二元土地制度下的城乡差异依然严重;二是显失公正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扭曲的收入结构日趋严重;三是体制的缺位与错位:政府职责定位的混乱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四是土地管理的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冲突加重;五是农地流转与城市土地储备: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反向逆流。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收入制度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政府筹集公共资金的基本制度,政府公共收入制度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和调控手段。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政府公共收入制度和机制,是目前我国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配套条件和保障因素。从现实看,除了要继续调整税制结构,完善税制体系,包括调整流转税税率和结构、改进和完善所得税、开征物业税、改革税收征管体制外,还应当从改革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特别是改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和土地收入制度,改革和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深化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