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进步能否作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中介变量,稳健性检验保证结果可靠性。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2)长三角城市群的技术水平能在地区之间相互溢出,经济集聚可以促进技术进步。(3)经济集聚不仅对碳排放强度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直接影响,又能通过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发挥间接的抑制效应,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此时“倒U型”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检验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并构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和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边际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表现出倒"U"型态势,拐点之前呈"绿色悖论效应",拐点之后呈"倒逼减排效应";地区碳排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临近趋同性。为了达到环境规制的预期效应并促进碳减排,除了适度增加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以及选择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还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土地、经济多维度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惯性”:(1)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都对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推动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城镇化对相邻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区域来看,人口城镇化会显著抑制东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但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增长,而东、中、西地区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东部地区经济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3)分阶段来看,两个阶段城镇化(人口、土地和经济)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长期影响均普遍高于短期影响,城镇化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2年面板数据,考察了FDI技术水平溢出、后向溢出以及前向溢出对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业各行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进步是碳排放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变化明显抑制了碳排放绩效的提高。FDI技术效应抑制了技术进步,而FDI技术垂直溢出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改进,且FDI技术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轻工业行业FDI的技术效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而重工业行业的相关影响系数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析法测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究其数字经济的空间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其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识别影响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结果发现:从空间演化格局看,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失衡发展问题较为严重,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中心—半边缘—边缘”圈层结构和“内高外低”特征。从空间相关性看,北京、天津和廊坊呈现出“H-H”型空间聚集特征;邯郸、邢台和衡水表现为“L-L”型空间聚集特征。从空间影响效应看,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本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人均GDP、城镇就业人数、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从空间异质性检验看,城市规模异质性显著影响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对非农产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VAR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利用东中西部1998—2009年的数据和面板VAR方法考察了城市化对非农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城市化的溢出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间是非均衡的,并成为拉大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东部较高的城市化率通过人力资本积聚对非农产业产生显著溢出效应;中部城市化溢出不明显,其非农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自身的累积循环效应;西部城市化溢出作用非常微弱,其产业发展模式呈显著资金推动特征。本文据此提出,中西部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城市化政策来吸引人力资本集聚和技术进步,以更好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艳秋  陶思佳 《技术经济》2023,42(1):130-140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智能化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2)工业智能化能够依靠技术进步和抑制能源强度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3)空间效应上,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能够提升本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4)工业智能化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发展能够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研究结果有效补充了有关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工业智能化的研究,为工业智能化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工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具有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驱动本地农业绿色技术进步,还推动邻近地区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从区域来看,沿海、内陆地区创新要素集聚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而沿边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对此,可改善创新要素引入制度、优化地区间创新要素互动机制、构建区域间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成果互通平台,持续促进农业绿色技术进步,以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形态是城市实体的空间构成,特定的城市形态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态与环境效应。文章通过总结整理前人的研究,把城市形态的生态与环境效应归纳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类,其中直接效应包括微气候效应、水文效应以及生物效应,间接效应包括生态足迹、碳排放、空气污染等。城市形态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对生态环境产生作用,宏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栖息地面积、景观连接度等,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地表气温、水文、生态足迹、碳排放等,微观尺度的城市形态主要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地表气温等。造成这些效应的具体作用过程以及效应的定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ndowment effect, whereby sellers generally demand considerably more for a good than buyers are prepared to pay, and related anomalies. Many decisions, including nominating buying or selling prices, involve uncertainty, and we assert that people experienc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certainty. These reactions can affect a person's valuation of the various options, biasing the person's actions towards the status quo, thus producing the endowment effect. Our model also proposes positive or negative reactions to unlikely prospects, which are able to explain commonly observed behaviour in the presence of ambiguity.  相似文献   

13.
温艳萍 《经济问题》2008,342(2):26-30
在我国,NPO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整体发展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第三部门的发展,而后者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得出重要结论:NPO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直接创造的产值上,还包括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性产值或者隐性贡献.从其总体发展来看,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现行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并未有效发挥其调解财富分配的功能。因此,具有缓解贫富差距作用的遗产税开征与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遗产税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力图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开征遗产税的结论,并为关注遗产税的相关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沪市为对象考察了我国股市的“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西方国家股市普遍出现的“小公司 1月份效应”。但小公司“规模效应”表现显著 ,其中小公司股票在 3月份和 8月份的相对收益率明显强于市场指数 ,而剔除风险因素以后 ,统计数据显示小公司效应几乎在全年大部分月份都有较显著表现。分析上述“异象” ,我们认为 ,中国股市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所导致的小公司股票独特的流动性问题 ,是小公司股价存在持续超额收益率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6-2012年A股成功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定向增发认购者角度出发,充分比对预案公告日、增发公告日前后的短期公告效应以及长期市场反应。从长短期市场反应的分析中探究短期公告效应与长期市场反应的相关性,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在定向增发中的监督与合谋效应以及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与侵占作用。结果发现,短期公告效应尤其是预案公告日前的公告效应与长期收益相关性显著;机构投资者认购比例的提高增强了对大股东、管理层的监督效应,向市场传递了正向信息,短期公告效应较好;大股东认购比例与长期收益正相关,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起到了较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高风险的弱质行业。近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增加,农业巨灾风险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伴生,导致农业经济因灾损失不断加重。农业巨灾风险与一般巨灾风险不同,具有明显的伴生性、相关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导致其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非自然因素。农业巨灾的金融效应具有双重性,应趋利避害,诱导其有利效应发挥作用。可通过加强农业巨灾的科学研究,提升巨灾预测与评估等科学技术,提高承灾体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管以降低社会的脆弱性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热钱规模及其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大量热钱的流入,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在国内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用直接法估算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并分析它们的流入对降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引起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我国汇率政策等方面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并针对热钱流入渠道,提出了加强资本项目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时间框架效应与团队知识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团队知识冲突,引入“时间框架效应”作为重要情境约束要素,以期建立新型的冲突操控与管理机制,拓展了已有冲突管理研究的视角;运用“时间框架效应--知识冲突--团队知识创造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构思,为探索知识冲突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及其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逻辑思路和理论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20.
杨华  吴玉霞 《经济问题》2012,(4):118-120
股票期权最早是基于税收目的出现及税收政策作用于股票期权使得股票期权产生替代效应,然而,非税成本会对股票期权的税收效应产生冲击,因此,公司制定股票期权时应充分考虑非税成本对其的影响,否则可能导致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