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论企业制度的改革吴家骏一、推进法人持股,降低国家直接持股比例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是要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但是,绝不能认为,把企业冠以公司的名称就可以成为现代企业制度。1.需要解...  相似文献   

2.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分析其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决策权控制等问题 ,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特别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三重委托——代理关系西方国家企业产权结构的发展经历了业主制、股份制第一阶段 (私人持股 )、股份制第二阶段 (法人持股 )等几个时期。业主制企业产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财产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经营权高度统一。业主既是企业的所有者 ,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既拥有对财产的所有权 ,又拥有对…  相似文献   

3.
王开国 《经济纵横》1993,(12):35-38
<正> 改革传统的国家所有权制度,使其成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财产权利,就是要确立最终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制度。一、国家最终所有权的涵义及其意义国家最终所有权是指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资本及其权益,但不直接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企业在存续期间内对国家投资和企业负债构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和权利。国家作为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国有资本及其权益进行所有权管理,不直接干预企业依法支配和经营的法人财产。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以其投入的国有资本承担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4.
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于国有经济改革,即国有经济市场化的问题,目前经济学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在国有经济的框架内,通过股份制等法人企业制度形式,对国有企业产权关系进行界定,即实现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的分离,国家拥有最终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所有权,从而实现全民所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仔细考察,这样的思路有两点不足:(1)搞活国有经济,着眼点不在于搞活国有资本,而是搞活国有企业。(2)一味强调强化企业的法人产权地位,而忽略了国有经济所有权改革问题,未能构造出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本所有权主体,从而未能形成有效的所有权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持股:从美国到中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和经理人员持股计划的介绍与分析,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员工持股计划只适合于个别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具备普遍推行的条件;经理人员持股计划在国有企业中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需要股票市场、法人治理结构等内外因素的有效配合。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公司化问题思考与模式抉择王作战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方面,已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目前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已列入95年的改革计划。因此就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谈如下几点看法。一、国有企业公司化的几个问题(一)谁...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包括持股职工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监控而产生的监控成本、持股职工进行集体决策所产生的决策成本以及由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风险成本,指出了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企业产权制度,相比较于传统国有企业和现代股份公司的产权安排形式,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要解决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所有权成本问题,则需依靠企业自身经营方法的改进、市场监督力量的形成和及时有力的政策法规保障.  相似文献   

8.
冯晓明 《经济纵横》1994,(10):31-35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几个问题冯晓明党的十四大提出,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目前这种探索刚刚开始,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中国的现实条件能够允许在多大范围内使国有企业公司化按《公司法》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就是...  相似文献   

9.
母涛 《经济学家》2003,(2):124-124
(一)重构中国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解决现在中国国有企业中股权不合理的现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法人股上市流通,因为法人是一个机构或群体,它持有大量的股权就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稳健的投资者,并且法人持股可以对一些长期性、基础性的项目给予巨额的资金支持,如果以法人股作为市场的核心,无疑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个人股的投机性。具体做法是:1.加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国有股的法人化。将国有股份转变为独立的法人股,或是把国有股委托…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机构法人股东的兴起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机构法人股东的兴起及启示●陈尚前一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个人持股比例不断下降、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纵观世界上两个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战后初期,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仅为百分之十几,70年代中期达到3...  相似文献   

11.
吴九占 《经济师》2002,(7):14-15
转机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 ,但目前一些改制国有企业中尚存在着政企未彻底脱钩等诸多问题。为此 ,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确定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 ,促使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明确法人产权主体和终极所有权主体的责权关系 ,特别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论国有企业的法人所有权刘丽敏,田树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企业法》、转换经营机制等步骤,但这些步骤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围绕经营方式的改革进行的,因而有很大的局...  相似文献   

13.
正一、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一)控制环境不适应。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公司化运作程度不高。国企集团虽然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律程序上是具备了公司化运作的框架,但大多董事会和经营层高度重叠,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结构不合理,监事会议事程序缺失或变成了董事会的监事会,议事制度不够健全,致使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制衡和监督作用,不易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国有企业.这说明现代国有企业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组织、经营形式,在各国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有企业都在发生变化,这突出地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非国有化"或"私有化"浪潮.尽管各国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但各国改革的目标基本都是使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组织形式都在向公司化发展,试图找到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的最合适控制点的放权点.总结其特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职工持股: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西方职工持股计划(ESOPs)及我国股份制企业已经实施的内部职工股制度,通过对西方规范的ESOPs的分析,我们认为,重建我国企业内部职工的股制度,可以发挥职工持股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及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国有资产管理 新体制的目标模式 潜霜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笔者认为,改革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产权独立的公有制形式。这一目标模式可进一步阐释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得保持在国家手中,国务院是国有资产的终极代表;二是以现代股份公司的方式,国家以全资、控股、参股等形式控制国家级持股公司的股权,国家持股公司再以独立的法人身份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持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是我国企业发展史上一项创新工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积极稳妥地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是搞好搞活企业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过程和基础。为了保证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革质量和获得成功,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实际操作上都必须解决好下列三个重大问题:一是企业公司化改革规范化问题;二是企业技术进步问题;三是企业管理现代化问题。规范化问题是企业公司化改革成功的基础,技术进步和管理问题是企业腾飞的两只翅膀,三者密切相联,忽视哪一个都直接影响改革质量和进程。一、…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决策,要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山东电力集团率先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举措,并为各地电力企业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济宁电业局作为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必须按照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公司化运作机制的法人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9)
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员工持股则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形式。文章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行员工持股,首先介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有关概念,并深入分析了员工持股实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的优化性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战后由法人交叉持股等机制形成的企业经营者主导管理模式,曾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成为日本经济从90年代初开始出现严重衰退的重要根源。我国在国有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曾试图运用日本企业制度中的法人交叉持股,“架空”最终所有者的机制。可是,进入90年代,日本国内专家纷纷研究批评这种“架空”机制。并提出建立旨在加强包括企业最终所有者在内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对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