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耕地质量数量的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模型法摸清河南不同区域不同等级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增产潜力,为制定粮食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河南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总产可达7 000万t以上,高于2020年生产6 500万t的粮食规划目标,土地利用强度平均约为70%,粮食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产潜力。(2)产能单产的空间分布整体表现出平原高于山地丘陵,最高在太行山前平原,最低在豫西北太行山地;总产集中分布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和冀鲁豫低洼平原,这一区域是河南粮食核心区的重点区域,也应是今后重点建设的区域。(3)实现上述产能还受到"水土资源、科学技术、农民素质、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必须克服制约因素,才能变为现实产量。研究结论:(1)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数学模型方法估算耕地生产能力是可行的。(2)河南省有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的耕地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
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6个因素作为河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因素主要为粮食播种面积、化肥使用折纯量,并通过分析,提出了提升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泰和县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在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上狠下功夫。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9万亩,总产达10.25亿斤,连续8年保持稳定增长。 泰和县是如何抓好粮食生产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为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清12年来河南省粮食增产因素与地域格局,可为河南省调整农业政策,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5年河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市贡献,以及耕地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地市的增产作物和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主要得益于河南传统粮食作物玉米和小麦的增产,二者贡献率达9192%,小麦贡献稍大于玉米;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对于河南省粮食“十二连增”的贡献要大于播种面积的增加; 两大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升; 12年来,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产量都是增产状态,豫东南地区的南阳、商丘、信阳、周口和驻马店5地市为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力。[结论]未来河南省需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来稳定和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徽蒙城县根据国家粮食生产发展政策,发挥区域农业优势,主攻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已连续6年丰产丰收。初步统计,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5.5万亩,总产129万吨。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为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近日出台了旱作农业新增25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15年)。该规划提出,甘肃省将通过结构调整、科技增产、新增梯田、政策扶持等措施,实施旱作农业新增2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提高到1060万吨。  相似文献   

7.
影响河南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本文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对河南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河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及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即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的构建、修正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测算出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于1,耕地供应能力可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在肥力改善,耕地巨大生产能力得以保持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甚至开发休闲农业等,都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基于SFA模型的河南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及投入要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粮食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对河南省粮食产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2005—2015年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和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数据面板化,利用线性相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脱钩分析等方法,运用ArcGIS 10.1、Eviews 8.0和SPSS 19.0等软件,对河南省各县粮食产量时空变化、投入要素影响程度和脱钩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模型运算结果表明文章选用模型效果较好,能够反映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其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且符合河南省粮食产量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 2005—2015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线性上升趋势;(2)从空间上来看,河南省中部、北部、东部和南部粮食产量较高,西部受地势因素影响粮食产量较低;(3)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乡村农业人口呈正相关关系,与农村用电量呈负相关关系;(4)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用电量、农药施用量存在脱钩效应,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经营性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存在脱钩效应。[结论]应保持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不变,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突出投入要素的影响,同时对河南省各县进行区域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以湖北省2001—2015年县域和省域粮食生产数据为基础,运用粮食产量重心模型揭示了湖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模型,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总体上呈上升态势,2001—2003年快速下降,2003—2015年连续增长,粮食产量变化最直接的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1—2015年粮食产量重心一直在京山县境内移动,但整体上向北偏东52.31°方向移动了11.82km。粮食产量与7个因素显著相关,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四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滑县2003年粮食总产居全国百强,河南省第一,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奖杯。2004年滑县粮食总面积243.3万亩,总产105.5万吨,分别比上年23增2.8%和增8.0%。在今年的粮食生产中,我们取得了六项历史之最:粮食单产、总产达两项历史之最,夏粮面积、单产、总产达三项历史之最,优质小麦面积、单产、总产、品质达四项历史之最,政策支持为历史之最,项目实施规模达历史之最和技术推广力度为历史之最。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南宁市为例,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在分析1996-2003年耕地利用变化特点和粮食生产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耕地利用变化包括数量、利用程度和集约度的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目前南宁市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尚小,但耕地集约度和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影响重大.为此提出南宁市耕地保护的战略应采取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利用集约度为中心的政策措施,方能达到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天水市近30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粮食产量的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天水市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粮食单产、总人口、水平梯田、耕地面积、粮食面积和保灌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单产和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单产增加对粮食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农业科技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仍没改变我国粮食供需偏紧的局面,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创新农业推广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将是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与调运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基于2030年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需求量必将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粮食产量年际间较大的增减波动客观存在。并且,伴随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和生产变化,在我国存在多年的“南粮北调”逐步呈现“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具有哪些特征,对维系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何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研究。一、建国以来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情况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粮食总产1.1亿吨略多,1952年超1.6亿吨,1966年超2亿吨,1971年超2.5亿吨,…  相似文献   

16.
天津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是粮食主消费区,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其对粮食总产波动更为敏感。该文根据1978~2008年天津粮食总产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天津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波动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粮食波动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粮食总产逐步提高,但年际间有明显的波动,其粮食总产波动对我国粮食总产波动的影响趋于增强。粮食单产对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大,其作用约占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60%,播种面积作用相对较小但趋于增强。粮食单产波动受气候波动的影响明显,其作用约占单产平均年际波动的45%。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经济》2011,(12):40-41
作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小麦生产县,滑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着力打造全省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县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9年保持全省粮食总产第一位,近8年来粮食产量连创新高,从2003年的97.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29.93万吨,增产32.23万吨。2003—2010年连续8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三农"领域亮点颇多,而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2年全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连续6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已远远超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粮食产量54000万吨的规划目标。回看连增的脚步,自2004年出现恢复性增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折射出我国农业政策由摸索到成熟、农业发展由传统向现代的飞跃。这充分证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高水平,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受灾面积、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年均降水量等。通过选取2000~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些因素与气候旱区粮食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及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均降水量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应继续推行政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增加政府对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受灾面积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