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整治社会评价内涵、原则及框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静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84-91
研究目的:讨论土地整治社会评价的内涵、原则、内容、方法和步骤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专家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社会评价是应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和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土地整治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社区相互适应性和社区的接受程度,发现已经实施的项目或将要实施的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项目建议,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性。研究结论:土地整治社会评价是进行项目普及、公众参与、引导利益相关者建立参与协商机制的过程。引入土地整治社会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土地整治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高公众认可,突出土地整治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实现土地整治效益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以公众参与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征收决策要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公众的参与程度应当不同;目前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众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听证方式适用范围狭窄及具体规定不明确,成片土地征收中的协商内容局限,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方式不明确。研究结论:我国土地征收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的重点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专家论证,加强听证方式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将协商方式扩展应用到成片土地征收中的补偿安置决策,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建立明确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分析比较公众参与在土地征收中的制度状态与实际操作,探讨土地征收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操作边界。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以台湾典型土地征收案中的公众参与为案例,建立由主体边界、权利边界、途径边界三要素组成的"新"公众参与边界分析框架。研究结果:结合公众参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内生缺陷,解释现有公众参与机制下的冲突形成与演变路径,在微观层面提出并细化了新公众参与的制度分析评估框架。研究结论:制度化、可操作化土地征收的公众参与边界,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决策机制,允许一定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实现公共参与的阶梯式进步。  相似文献   

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面临主要困境有:权属调整阻力大;建设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农田基础设施维护机制的缺失;公众参与机制不够健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五点对策建议:(1)尽快制定各省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与规划设计技术规范;(2)积极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产权调整机制或耕地流转机制;(3)创新土地整治机制,凝聚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4)完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公众参与机制;(5)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维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乡村重构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制解析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并揭示其助推乡村重构的机理,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的现实路径,以期指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相较于传统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加强调整治范围的整体性、整治对象的综合性、整治模式的差异性、整治措施的系统性、整治目标的多样性。(2)基于3项整治类型和2项制度供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三大要素,助推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发展动能激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助推乡村重构的路径主要体现在:①以垦造耕地、工业用地保护更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河流综合治理等实现乡村空间重构;②以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村集体资产置换、农户“三置换”等实现乡村经济重构;③以公共空间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渔耕文化传承等实现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需立足乡村重构的现实需求,以实现乡村地区空间格局优化、功能提升、形态重塑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西省现有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现有资金筹集途径存在以下不足:(1)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单一;(2)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仍然依赖中央新增费;(3)复垦投资和其他社会型资金没有形成规模,并缺乏可循的筹资规律;(4)土地整治项目所筹资金较少用于土地复垦。完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的建议:(1)拓宽筹资途径,改变筹资途径单一的现状;(2)增加地方政府资金投入金额;(3)拓宽社会资金筹集途径,丰富土地整治项目筹资途径;(4)适当增加土地复垦项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河间市、三河市、涞源县和滦州市五个地区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基本做法、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实施模式的制度建议。目前,河北省在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方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做法不够成熟,需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措施,强化项目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准入退出机制;针对社会资本不同参与方式确定合理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德土地整治公众参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方多、影响面广,因此必须权衡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综合考虑土地价值及生态环境持续效益,充分实现公众参与.本文通过中德土地整治中公众参与的对比研究,总结发达国家土地整治公众参与的经验,为提升我国土地整治中的公众参与度提供借鉴. 历程:不同目标下的殊途同归 1954年,德联邦政府颁布实施了《土地整理法》,标志着德国大规模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始.德国的土地整治的最初目的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但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和优美环境的追求,土地整治也开始更加关注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恢复1日村庄活力,保障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的传承,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乡悦华亭项目为案例,探究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空间合作治理机制,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效能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验证性案例研究、访谈法。研究结果:(1)规划环节要基于“协商自治”的原则让资本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空间配置权的政企共享,并以“需求前置”为导向进行规划的弹性调整;(2)整治环节要以“地位平等”为前提进行空间使用权重构,厘清多元主体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运营环节要细化空间收益权,坚持“权责一致”的收益分配,建立信任保障机制规避资本主导运营的潜在风险,实现多方共赢。研究结论:乡村空间治理是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规划—整治—运营”一体化行动。资本基于合作治理的理念从上述三个环节嵌入乡村空间治理体系,重构乡村空间配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是借助市场力量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基础,提出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途径与方法,以引导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建设。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在大尺度上从规划层面构建生态板块和生态网络体系,确定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布局;在中尺度上通过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加强景观多样性保护,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格局;在小尺度上注重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的同时,重视斑块、廊道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提升景观生态功能性;同时积极拓展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注意汲取当地乡土知识、技巧和经验。研究结论:明确不同尺度的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建设内容,尊重乡土景观与提高公众参与性,促进土地整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公众参与度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满意度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和改进公众参与机制,提高规划的满意度和可操作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灰色关联度和有序回归(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有正向关联,总体上,A镇公众参与度高,规划满意度也高,满意比例比C镇高49.29个百分点;A镇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关联系数高于C镇,值域范围分别为0.270~0.788、0.203~0.672;不同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的显著性和边际效用不同。研究结论:公众参与是规划方案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前提条件,而公众对规划的满意度则是衡量公众参与效果的主要指标,可根据公众参与度对规划满意度的影响规律,优化和改进公众参与机制,提高规划满意度:(1)提高公众文化程度,加大耕地流转力度;(2)实行多元化公众参与主体;(3)提供便捷的公众参与渠道;(4)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各个社会组织的作用;(5)实行广泛地全程参与;(6)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农地整治能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改善农户的生计资本。以农地整治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变化规律,探究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为探索改善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借鉴。[方法]以农地整治对生计资本的直接改善为出发点,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根据IPCC关于脆弱性的解释,建立农地整治区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估框架体系,其主要涵盖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生计资本以及适应策略3方面,通过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湖北省荆门、宜昌两地区的394户农户调查问卷,运用生计脆弱性评估框架计算得到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同时,针对荆门、宜昌两地区分别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分别为-0.223和-0.423,在整治之后农户生计脆弱性显著降低。(2)生计脆弱性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地区性差异。荆门地区整治前后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变化依次受旱地情况、耕地灌溉情况、村庄绿化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的变化量等因素的影响;宜昌地区整治前后生计脆弱性指数变化依次受农田水利设施、村庄道路通达、村庄绿化设施、田间道路、耕地灌溉情况、水田情况、旱地情况的变化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为提高农户福利水平,降低其生计脆弱性,建议农地整治的规划与实施要进一步关注农户生计问题,特别重视相关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改善,同时不同实施地区要从贡献因素排序出发,实现提高农户生计脆弱性改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界定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博弈分析法,分析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探究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中的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农村集体组织、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存在差异;协调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冲突可提高项目效率;协调企业与农村集体组织对促进合作有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对提高农户项目的满意度有显著意义;政府单一财政投资存在低效率现象,企业单独投资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政府和企业合作有利于提高农地整理项目的投资效率;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均衡受各自保留效用的影响,企业与农村集体组织合作投资的初始投入成本对合作具有正向作用;超额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影响企业与农村集体组织双方的策略选择,而初始投入成本和违约赔偿金额对农户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刍议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寻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价值,以引导其设定立法的具体规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目的性立法价值为在系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土地整理基本理论、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统一立法;道德性立法价值为保证中国农村土地整理活动在实体与程序上的公正性,在秩序和效益上的效率性。研究结论:从目的性立法价值和道德性立法价值两方面考虑,中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立法活动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效益3方面选取24个因子,构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提高新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水平与工作成效。研究方法:基于熵理论的AHP权重调整法,基于S型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良好,能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达到了预定目标;(2)后期管护制度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是限制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主要原因;(3)此指标体系能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特征,适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结论:该结果能为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建议从加快农村建设的角度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并建立成果管理体系与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特征及利益保障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后的运行机制和利益保障制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结构,分析了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特征和利益保障制度。研究结论:城市一体化的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有机融合的市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要求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产权平等、农村土地市场与城市土地市场直接对接、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集体及农民获得足额的市场价格补偿、集体所有土地的流转的收益主要归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农地发展权得到充分补偿、重新定位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为确保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的运行,要建立合理的中央和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地方政府获取并维持稳定长期的土地税收收入、建立健全税收体制以调控土地利益分配、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以非市场化政策手段调控土地用途导向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8.
Land consolid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for over a century throughout Europe. Nowadays, land consolidation can be an integral part of both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but the focus of our study is on land consolidation in rural areas. In addition to the efforts aimed at maki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ore competitiv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reallocation process, improvement of road and drainage networks, landscap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nservation projects, and other functions may be implemented in land consolida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objectives and procedur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Beside the form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formal institutions can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article, the past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Slovenia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still reflected in the limited acceptability of this instrument among land owners. Furthermore,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legal) framework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articipants about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conducted on a sample of private land owners involved in selected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we tried to defin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and owners contributes to their comprehension of the aims and to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land owners 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good practices; moreover, it affects the land owners’ percep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representation of good practices among actors are still needed, in particular because of bad experiences in the past (i.e. enforced and environmentally unfriendly projects) and the traditional emotional attachment to land among land owners. In parallel, there is a great need to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cess in Sloven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方法]文章以安徽省寿县4个典型镇的147户农户与4个项目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可行能力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理规划意愿的驱动因素,运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检验农户参与对规划的影响。[结果]非农业收入比例、农地整理政策了解度、排灌沟渠布局、田间道路密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5类因素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规划的影响表现在较大程度优化了规划方案,提高了农地生产率等,但耕作田块扩大效应不显著、排灌沟渠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偏好生产路建设及轻视田间林网工程建设等弊端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忽视规划全局性与环境效应等。[结论]可通过强化农地整理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引导农户式的公众参与机制及基于农户可行能力视角构建农地整理规划效果的衡量尺度以提升农户参与的意愿与探寻有效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