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市圈内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实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城镇建设水平、城镇化推进效率、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熵值法,从县域尺度对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第二,城镇化质量表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特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差距大;第三,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但半数以上的县域城市处于"低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阶段,同步性高但发展水平低是现阶段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唐莹 《特区经济》2012,(8):197-199
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研究方法,利用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的相关数据,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结果来看,"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与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武汉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泽宾  陈银蓉 《乡镇经济》2008,24(11):46-49
文章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城市圈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武汉市、黄石市在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黄冈市、成宁市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非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将是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基于F?re-Primont指数的DEA方法对浙江省33个地级市和县级市1999-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进一步对城市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在1999-2012年间增长了28.91%;截至2012年底,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最高的是温岭市(0.467),最低的是绍兴市(0.220);浙江省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基本呈现出比较平稳的发展态势,并有微幅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残余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和混合效率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浙江省范围和浙东北、浙西南范围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在研究期内均存在绝对收敛。得出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水平测度及其分解对于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沈涛 《湖北经济管理》2013,(24):156-157
国外方面,本文对土地利用调查、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国内方面,本文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关研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对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诸多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文章旨在剖析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高质量利用方面存在的难题,从城市土地投入指数、土地利用指数、土地产出指数、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四个视角,构建城市土地高质量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计算组合权重,采用聚类方法进行土地高质量利用评价参考标准分级,采用综合评价测度城市土地利用质量。结果表明,2007~201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高质量利用水平整体运行良好,已处于高效利用阶段。在土地供给投入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投入较好,但单位面积从业人员密度有待提高;土地利用方面,居住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利用效益;土地产出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额急需调整提升;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建成区绿化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需要进一步改善提高。因此,提出盘活挖掘存量、"以减定增"建设用地流量、提升经济密度、优化配置效率、着重提高绩效、严守规划红线等对策,实现乌鲁木齐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的高质量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理是现阶段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其可持续性发展正是化解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建立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TOPSIS法分析了2000-2012年合肥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性,得出合肥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发展性较弱,近年来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为合肥市新一轮土地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河南18地市为评价对象,采用极值标准化法、变异系数赋权法,对河南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水平较高,各地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显著"中心-外围"模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较低地区主要依赖于土地高水平资本和人力的投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小城镇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小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着重采用多因素加权系统法,计算得出重庆市江津区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准化值.结果表明:重庆市江津区7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较低,主导型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较大.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需要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构建特色产业群;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1.
邵瑶春 《特区经济》2011,(10):171-172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综改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这给娄底市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与娄底市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娄底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的五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开发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而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应该由传统的用地定性模式转换为一种能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城市灰色用地理念。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现行经典的几种土地开发模式和运行策略对比研究,最终指出城市灰色用地土地开发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甘立彩  周宝同 《乡镇经济》2008,24(10):42-4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人地矛盾越发突出,土地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重点研究在城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并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出几点建议,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缓解用地矛盾,加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概括分析,在2002~2007年《武汉科技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投入对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武汉市的科技投入现状,并通过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科技投入结构的系统比较,提出了优化武汉市科技投入结构的一些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平 《特区经济》2009,(4):176-177
在2007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一起,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为什么选择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前沿阵地?如何认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深化改革道路,坚定构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信心,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改进的AHP分析法,通过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加权修正,均值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甘肃省2005-2012年节水农业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对甘肃省节水农业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价值以及各效益间差异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2年甘肃省节水农业综合效益价值呈逐年较快线性增长趋势;经济效益价值、生态效益价值和社会效益价值间收敛性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益价值与社会效益价值间呈现较强的"U型"效应趋势,具有强离散性,经济效益价值与生态效益价值间呈现显著的"W型"效应趋势,中长期内收敛性弱化,而生态效益价值与社会效益价值效应趋势呈显著的"倒U型",中长期内收敛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立平 《特区经济》2009,(11):170-171
2007年底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长株潭城市群在发展静脉产业上刚刚起步,本文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指出发展静脉产业是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并针对长株潭城市群静脉产业发展困境提出配套静脉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提高公众资源环境意识等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塔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塔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来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水平,结果显示:塔城市近9年来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揭示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为以后塔城市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胜男  李欣 《特区经济》2013,(12):35-36
本文探究创意旅游对北京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将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数据、自然要素、区域特征及其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分析,在时空维度层面,依托北京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通过针对游客参与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研究,构建特别的"旅游空间",探索不同功能类型的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地域模式,探索北京经济型旅游业向文化型旅游业转型之路,进而实现北京城市功能转型之路,并形成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