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能源效率的空间特征。在测度沿线各国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了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明显,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正相关;(2)沿线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相似性,整体上北部优于南部,西部优于东部;(3)整体上沿线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空间耦合还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还处于磨合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服务业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09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协调度来看,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优质协调的省份和严重失调的省份都较少,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省份较多;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追求城市低碳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全国30个省份,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发展时空耦合关系,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两者关系的驱动力因素。结果显示:(1)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稳步上升、持续下滑、波动上升、波动下滑四种特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均有分布。(2)时间序列看,耦合协调度除个别地区呈波动上升外,其余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空间格局看,不同年份各地区呈不同耦合协调类型;2016年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已经发生转变。(3)空间计量结果看,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的正向溢出效应,且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城镇化率、地区产业结构、工业绿色转型水平、PM10浓度及环境规制对耦合协调度呈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发展面临困境的重要战略,明确两大战略的发展现状及其互动关系,对西部地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乡融合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西部地区两大战略的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2013—2018年,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两大战略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且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也较高,在内蒙古、重庆、广西和四川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两大战略实现良性互动,在青海和西藏等比较落后的地区,两者勉强协调。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交通通信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两大战略的高水平协调共振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1999—2017年中部六省的碳排放效率,分别计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高级化指数,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但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对中部六省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的作用。人力资本对碳排放效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作用,而外商投资、人均资本、制度质量和能源结构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理论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2003-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匹配协调性进行了测度,并分析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匹配协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就全国及中部地区而言,这种匹配协调性对经济效率并无显著影响,但对东、西部地区影响却很显著,呈现出对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及西部地区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特征;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种渠道促进绿色能源效率提升;门槛效应发现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门槛效应,当超越门槛值时对绿色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开始凸显。由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建议要着重提升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发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全国绿色能源效率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利用2000—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Moore指数和非径向DEA分析框架下SBM模型,分别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东部全要素能源效率升幅最大,中部变化较为平稳,西部过去十多年不升反降。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中部不显著。稳健性检验证明回归结果基本可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1—2015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要素禀赋系统跨越了从低度耦合协调到中度耦合协调这两个阶段。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需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供给,破除能源约束,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构建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能源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并分别从幅度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考察了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生态效率的演变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显示:①关中平原城市群能源生态效率在2002—2017年间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但地区差异显著;能源生态效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率;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周期大致为3年,而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呈较稳定的上升趋势;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生态效率的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两者尚未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区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关键性因素;④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与能源生态效率的耦合优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能源生态效率的耦合,说明改善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应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权法、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性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0和2015年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地区也符合此整体趋势;相比之下,在我国一二三产业中,工业的发展水平最高,农业次之,第三产业最低。(2)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拮抗期且耦合协调度不高,但其大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处于勉强协调类型的省份数量由原来的北京、天津、上海3个省份增加至9个省份。(3)就空间角度而言,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东高—西低"格局,即东部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耦合协调度较高,中部省份次之,而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处于濒临失调状态。(4)从空间关联性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且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HH型主要集聚在东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为典型样本,运用2013—2019年的相关数据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衡量指标体系,测度“一带一路”省域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基于GIS探求各省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研究区域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华东地区常年处于高位,西北地区耦合协调度增幅较大,同时,随着各地区相关政策的落地,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有所降低。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大多为绿色金融滞后型,深入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引导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效率:趋同、节能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丰富,但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存在着“资源诅咒”效应,且能源效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为此,本文以能源效率为研究对象,刻画大开发以来西部能源消费的洛伦兹曲线,同时考察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和趋同性,并测度节能潜力的大小,最后回归分析了影响能效的因素.结果表明:(1)西部能源配置有所偏离,配置方式需加以改进; (2)西部能效与东部领先省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变动存在趋同性;(3)西部大部分省份节能潜力较大;(4)考察期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私有经济的发展、能源价格提升、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政府的有效引导与西部地区能源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研发投入和对外开发程度的影响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反映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模型,然后采用2008年的指标数据,计算并评价了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的协调性。研究表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表现出明显的从东部到中西部的梯度递减趋势;东部地区省份和大部分中部地区省份,社会保障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社会保障水平高于其经济发展水平;从协调度所属等级来看,类似于"橄榄球"状,优质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基本协调和轻度失调的较多,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4—2017年我国29个省份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效率与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PVAR2模型,研究分析工业企业两者耦合协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企业生态效率评价值整体高于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值,且两者综合评价值和两者耦合协调度呈不断增长及东部>中部>西部态势;企业规模、能源结构、研发资金投入和环境规制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生态效率和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都会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滞后期数增加,对耦合协调度影响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耦合协调度总体稳步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耦合协调等级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滞后3种耦合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热点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迁移。最后,从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6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其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良好,且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且各省份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除了重庆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约束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空间已不大,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才是提高能源效率最重要、最现实的途径。文章从调整幅度和调整质量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变化的演变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呈“M ”形变化趋势,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交互耦合关系。(2)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而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对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3)东、西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改善应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为主,以避免单纯地“退二进三”或“腾龙换鸟”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而中部地区在继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幅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质量对能源效率改善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改善周边地区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发现2001—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持着良性互动,两者的关系从磨合阶段逐渐趋向协调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不匹配性,尽管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社会保障水平较高。从协调等级看,优质、良好协调和严重失调的省份较少,多数省份属于协调发展的中间类型,并且东部地区协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