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主体在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主体的能动性、主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演变和进化的根本动力。复杂适应系统有助于用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和理解产业系统。产业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影响产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复杂的和多元的。以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原理对产业系统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产业同构与产业选择: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沛罡 《技术经济》2017,36(10):92-99
从产业同构的价值判断、影响因素和测度方法以及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方法5个方面,对产业同构和产业选择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分析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突出的产业同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指出:分析产业同构问题,应注意区分"合意性趋同"和"非合意性趋同",主要围绕政府行为寻找成因;为避免非合意性产业同构而进行产业选择时,应综合考量国际基准和国内基准,可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主导产业选择。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建设基础上伊春林区产业转型的困境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功能区的规划,生态功能区的提出为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产业创造了机遇,黑龙江省主要规划在生态功能区基础上加强对大小兴安岭在发挥生态效应上产业的转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促进黑龙江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上对伊春林区产业的转型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影响林区产业转型制度障碍,提出了资源枯竭型林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及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特殊的发展环境,提出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水晶理论模型,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基准、效益和关联度基准、资源比较优势基准和政策优势基准。以南岭生态功能区为例,基于该模型选择了未来主导产业类型,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工业等,并初步分析了各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彭本红  刘东 《产经评论》2012,3(5):92-100
大型客机具有复杂的产业结构。本文应用模块化理论分析了大型客机的产业链及其主要模块,从产品流程和模块供应两个维度,分析了大型客机产业的设计模块化、制造模块化和供应模块化,对其供应链环节、组装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等三个方面的培育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利用"服务型制造"的理念来构建我国大飞机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途径,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次强制性的空间结构变迁。四川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论文在分析四川地震灾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灾后重建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对主体功能区的保护和发展的协调进行,向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主体功能区的现实问题,围绕对西部经济可能有着"负面影响"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重点分析,研究这些地区财政政策的实施状况,为其财政部门制定和实施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政策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8.
栾贵勤  田芳  孟仁振 《经济师》2008,(11):82-83
主体功能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已在学术界倍受关注。文章就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关键环节,产业政策的规划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政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继而提出了产业规划的相关原则,接着对各主体功能区分别提出了几点初步的产业政策建议,最后分析了保障该建议实施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这预示着主体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即将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本文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框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划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建设重点,最终得出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认为煤炭经济生态圈是"十二五"规划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模式在煤炭富集区和煤炭产业的具体表现形态。文章在系统分析与借鉴经济生态圈与煤炭经济生态圈相关理论及应用成果基础上,基于煤炭产业特性界定了煤炭经济生态圈基本概念与内涵,并从系统科学视角,揭示了煤炭经济生态圈系统要素和层次结构,认为其由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三类要素子系统组成,并存在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圈层,进而从空间、关联、动力与生态等角度阐述了煤炭经济生态圈系统的单核心完整性、强联系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性与低碳性等四个基本特征。研究表明:在煤炭经济生态圈演进中,煤炭产业是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行为主体,政府是其主要推动力量,煤炭资源与生态环境分别是外部环境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资金与技术密集、知识自发溢出等特点,其功能提升与发挥程度决定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竞争力和整体水平,关键在于促使创新价值增值最大化,充分发挥产业链功能。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现状,构建基于创新价值流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功能演化GERT网络模型,以知识互溢为视角,设计未进行知识互溢、初步知识互溢和充分知识互溢3种仿真情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知识互溢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创新价值增值,提高价值转移概率,充分知识互溢对提升原材料、电池、电机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功能意义重大。因此,相关部门应精准施策,在发展分散式充电桩、增加“三电”环节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乡村产业绿道是在现有乡村绿道或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线性空间规划设计,而乡村产业绿道规划建设的关键步骤就是规划选线。为探究乡村产业绿道规划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产业绿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在GIS技术辅助绿道选线的思路下,选取产业资源层、服务需求层、设施基础层和生态基底层作为选线要素,进而确定选线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乡村产业绿道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最后以浙江省嘉兴市油车港镇为例进行GIS应用与乡村产业绿道选线实践探索,验证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从而为乡村产业绿道选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趋势下,主导产业选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转型升级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为指导,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确定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准则及权重,从而构建以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化程度为主要指标的区域内主导产业选择模型。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为例,得出各产业主导能力的次序,确定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从产业链、产学研合作、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等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对主导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选择模型能为主导产业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提供重要参考,为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mid-1980s, industrial R & D in the US has been going through major changes, i.e. a decline in industrial R&D expenditure and restructuring of centralized coqorate R&D laboratories. the autonomous model of rerearch, which has existed since World War Il,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linkage model in many leading corporate R&D laborator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features of both model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etructuring, and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the linkage model. The findings of the paper are primarily based on 53 industrial with industrial scientists and managers; most of the changes are new and have not been examin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draws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o recent changes in the management qf znnovatzon and sugests further study. The linkage model links scientists' research to the immediatt needs of business. However, it also de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major breakthroughs occurring in technological in.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5.
朱海霞  权东计 《经济地理》2007,27(5):747-752
在科学界定相关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获得的重要启示是:可以通过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基本前提条件,集群的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集群中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以及集群的基本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入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于问题导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现有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体系框架下,设计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生产技术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和创新资助体系,提出了体系建立的3个关键环节,即生产技术问题全面扫描机制、科学知识管理体系和创新基金“众筹”机制等,细化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为高效集成创新资源、密切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关系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运用无尺度网络概念,探讨地方产业集群的外部关系.通过对盛泽丝绸纺织业集群的考察表明:地方集群的外部关系表现在不同尺度集群网络中的节点位置,有利于寻找地方集群发展的外部关键要素以及升级路径.该集群在区域性纺织业价值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与群外高级要素、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不足.强化分工合作与差异化竞争,是优化区域性外部连结的关键;扩展与集群外高级节点的连结宽度,实现与国际高端集群的连结,是提升其集散节点位置、促使集群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数量的激增及其取得的骄人业绩是当前一个显著的经济现象,已引起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在纷纷建立产业集群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分析了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认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协调管理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进化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关键环节和先导领域,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未来,我国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在目标定位、规划引领、机制设计、重点领域等方面已逐步清晰。在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从军民用技术特性、产业组织形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出发,深入总结比较分析军工优势技术溢出、民用先进技术转移、军民技术双向循环3种军民科技融合模式,有助于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20.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system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s made up of three parts: industrial firms, government-supported institutes (GSIs), and academic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aiwanese experience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of the GSIs and the industrial firms has successfully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layed the key rol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RI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fulfills its role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its major tasks. Th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