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2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银行家预测下季度宏观经济"过热"或"偏热"的比例达到26.6%,为历史最高值.  相似文献   

2.
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近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时明确表示,经济过热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被强化为“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人民银行有必要抑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在目前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不断增长、并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控制信贷就变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对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结果的评估,也是对2008年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政策判断.  相似文献   

5.
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货币与信贷的新趋势,2007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银行货币调控措施出台频率最为密集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货币与信贷的新趋势等,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2007年年中,国务院确定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的策略。"稳中适度从紧"一方面表明了货  相似文献   

6.
<正>2003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再度高涨,这本是中同政府多年努力的结果。但没想到仅隔一年多时间,就出现了"局部投资过热",造成巨大的通胀压力。目前,经中央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抑制"局部过热"成效已初见端倪。然而,经济运行中为何会出现"局部过热"?  相似文献   

7.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政绩工程后患无穷目前在宏观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所谓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指的是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入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的投资过热现象。这种所谓"政绩工程",跟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甚至非常危险。它用的大量投资确切地说是无效的投资,投到经济领域,由此产生的后患是无穷的。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央行防通胀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总的来说,要冷静观察、慎重分析,不过早下结论。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通货膨胀的趋势是很明显的。从CPI指数快速攀升情况来说,央行防通胀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继续偏热,“三过问题”仍然突出,宏观经济再次面临由“偏快”向“过热”发展的风险,不断升息应成为货币金融调控政策的首选手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所谓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表现为:投资规模偏大,部分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四面开花,拔地而起的高楼空空荡荡,占用大面积耕地的高尔夫球场无人光顾:一些城市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资源消耗严重;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信贷货币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金融系统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钢铁产业至新世纪初以来的持续兴旺,少数行业过热而国内消费的长期紧缩……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遏制住,局部问题很可能演变为全局问题,就会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记者:自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国家适时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但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面临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处于从偏快到过热的十字路口,除了GDP增速进一步从1季度的11.1%上升到2季度的11.9%之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偏快、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上升、资产价格继续膨胀等,均显示金融财税政策有可能进一步温和紧缩。  相似文献   

12.
自2006年以来,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要实现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抑制流动性过剩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只有直接控制信贷规模一种途径。要密切关注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市场动向,结合国内经济走势,科学制定金融调控政策。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督,严厉打击国际资本绕过现行外汇管制的流入和流出,稳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  相似文献   

13.
尹娟 《理财》2004,(6):30-31
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所出现的投资过热引发的经济过热与1992年上半年有些类似--今年前3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接近50%.仔细分析一下两次投资过热之间的昇同,对于我们辨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判断其下一步的走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董沛 《金融博览》2006,(7):35-35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2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银行家预测下季度宏观经济”过热”或”偏热”的比例达到26.6%,为历史最高值。受银行家预期经济偏热比重增加的影响,银行家信心指数在本季度出现较大回落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将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要采取综合调控措施,遏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目前正在实施的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措施,就是针对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精心设计的一项“一箭多雕”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曾一度出现反复,但进入三季度各主要经济指标又再度回稳,缓解了各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宏观经济既未能形成乐观者预期的"V型反转",也没有如悲观者所担心的出现"二次探底",而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保持了继续复苏的走势.宏观经济"乍暖还寒",但未来走势仍阴晴难测.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也将面对一系列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扩张过快、部分行业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原材料供应紧张等问题,部分地区和行业呈现明显的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仍然偏冷,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投资增长非常缓慢,一些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产业投资增长困难.第三产业的增长持续低于GDP的增速。  相似文献   

19.
说当前我国经济出现过热的理由并不充分.我们认为,当前不能"踩刹车",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维护国民经济来之不易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格局,并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小康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受到通货膨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内投资由偏热向过热转化压力等的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主基调。这一紧缩政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间接地"发力"于保险业,其对整个保险业最终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在目前复杂而敏感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条件下,对保险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在综述和归纳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做出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