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2007年经济出现局部过热,08年初期开始由强调防止经济局部过热变为防止全面过热,由于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到全球,出口急剧下降,大批企业倒闭,结构性矛盾突出。2009年12月,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在看来主要有三方意见。一方以吴敬琏,樊纲为代表,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全面过热:一方认为,国经济尚未出现全面过热,但出现“局部过热”现象,其中对于全面过热的潜在威胁又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稍微乐观一些,有人稍微悲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2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银行家预测下季度宏观经济"过热"或"偏热"的比例达到26.6%,为历史最高值.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所谓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表现为:投资规模偏大,部分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四面开花,拔地而起的高楼空空荡荡,占用大面积耕地的高尔夫球场无人光顾:一些城市建设规模过大,标准过高,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资源消耗严重;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信贷货币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金融系统存在不少问题和风险隐患;钢铁产业至新世纪初以来的持续兴旺,少数行业过热而国内消费的长期紧缩……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遏制住,局部问题很可能演变为全局问题,就会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货币与信贷的新趋势,2007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银行货币调控措施出台频率最为密集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出现的新变化、货币与信贷的新趋势等,为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2007年年中,国务院确定了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的策略。"稳中适度从紧"一方面表明了货  相似文献   

6.
也议"三高"     
别误会,这里不是要说在北京故宫紫禁城上演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演唱会,更不是要说威胁人类健康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这三"高"杀手,而是想说说投资领域的"三高"。 从今次宏观调控的对象看,虽然主要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出现投资过热,造成煤电油运等行业的紧张。然而分析这条产业链投资热的根源不难发现,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占了很大比重,可以用"三高"的比喻来概括:  相似文献   

7.
尹娟 《理财》2004,(6):30-31
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所出现的投资过热引发的经济过热与1992年上半年有些类似--今年前3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接近50%.仔细分析一下两次投资过热之间的昇同,对于我们辨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判断其下一步的走向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经济出现了三个热点问题,汇率、房地产和债务。这三个问题也成为某些境外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新论据,将人民币汇率正常波动唱成由基本面所致,将房地产局部过热解读为重蹈日本覆辙,将债券市场化运行中出现的打破刚性兑付理解为债务危机前兆。在某些境外媒体眼中,中国经济似乎已危机四伏。就我看来,这三方面的问题只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错配"情况所导致,重视却无需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年前就出现了投资过热的苗头,从2003年国家采取了温和的"宏观调控"政策,到2004年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近四年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2005年底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前景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高位趋稳,稳中趋降"的判断.然而,实际情况是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高位,抑或出现过热苗头.这一差异是因为出现了若干原先预料不到或不足的因素.例如,地方换届、政绩压力,强化了行政性推动力量增长;又如,汽车需求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低迷后,2006年又出现了一个近乎"爆发式"的增长,这一点应当说是年初估计不足的.包括汽车在内的升级型消费产品的增长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王建 《金融博览》2006,(4):18-18
关于2006年中国的经济走势目前仍有争论。在以往的经济周期中,如果消费增长率在10%以上、投资增长率在20%以上、出口增长率在30%以上,一定会导致经济出现全面过热。但2005年却不是这样,在这种“一、二、三”的格局之下,我们却看到了CPI、PPI指数下滑、企业利润下滑和生产资料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货币形势,仍然持续着“松货币、紧信贷”局面。2002年中期以来,因2003年经济局部过热,出现贷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2004年年中尽管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货币供应增长由2004年的14.6%上升到2005年的17.6%,增长3个百分点,但人民币贷款增长率却直线下降,由200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03~2004年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运行特点进行的分析与预测,提出以下主要观点:2003年宏观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投资需求增长与消费需求增长不协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增长"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发展矛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2004年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将注重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通过有效的微调遏制局部过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有些地区和城市,出现了投资增幅过大、土地供应过量、摊子铺得过大、房价涨得较快和空置商品房增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过热"的苗头.张家界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如何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通过金融手段调控房地产业过热,防范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彭兴韵 《银行家》2007,(8):31-32
最近几年,大家对中国宏观经济总是感到非常紧张,一会"过热",一会"没过热但是偏快",一会又是要"防止由偏快转向过热"。但是,实际的情况并没有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紧张,宏观经济仍然保持一个非常高的增长率和较低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提出2008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对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结果的评估,也是对2008年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政策判断.  相似文献   

17.
对第一季度出乎意料的经济增势怎样估价,要不要采取调控措施,各方意见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尚未过热,可采取加油式的放松政策;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增长是超常的,经济已经过热,应采取刹车式的紧缩政策;还有观点认为,只是局部过热或有过热苗头,应采取既不加油也不刹车的中性政策.  相似文献   

18.
记:去年4月,汽车被国务院纳入了制止过度投资的几大行业中,这说明汽车业的投资过热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您觉得汽车投资过热的状况在今年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章红 《西安金融》2004,(6):23-25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总体过热、适度、还是局部过热?经济运行的症结问题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货币政策应该“紧缩”还是“宽松”?有许多问题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了许多分歧性的看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之所以会出现争论,显然是经济已经出现了问题,或者已经有了即将出现问题的种种迹象,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评价,不仅是当前宏观决策正确的保证,而且也是逐步推进改革深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汉斯·蒂(?)(世界银行全球经济趋势研究组负责人):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增长已达临界点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过热的情况,因为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大的失控的情况,各种物品的价格(变化)也都是正常的波动;中国的劳动力也没有出现大量的过剩。从这些来看,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过热的情况。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也确实达到了一个增长的极限,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支持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