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晓晖 《证券导刊》2013,(18):91-95
十七年的等待:国债期货渐行渐近 国债期货属于利率衍生品,是指以国债为交割标的的标准化期货合约,是在国债现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运而生的一种规避利率风险、增加国债现券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2.
国债利率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将国债收益率曲线培育为人民币利率基准。但该文认为现券市场上同期限不同票息国债收益率差别很大。即使使用转换因子也不能有效地消除税收因素,国债的免税特征妨碍了国债作为金融期货的标的基准。由于推出国债期货势在必行,因此应充分考国债的免税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债期货筹备工作在完成了内部系统测试后,于2012年2月13日仿真交易上线运行,并在3月中旬顺利完成了首次仿真交割。4月23日,仿真交易面向中金所所有会员开放,进入全市场技术测试,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国债期货进入模拟临战阶段。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发出通知于6月6日进行国债期货合约交易结算测试,此举意味着,国债期货将进入到实战阶段,作为重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阔别17年的国债期货再次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4.
恢复国债期货 规避利率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债券市场利率风险较大,迫切需要恢复在期货交易所的国债期货,以规避利率风险,现在时机已成熟.文章分析了我国恢复国债期货的必要性,国债期货试点失败的原因,目前发展国债期货的宏观、微观经济环境,选择在期货交易所发展国债期货的原因,以及下一步恢复国债期货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业界盼望已久的国债期货上市时间,7月5日终于落地了另一只鞋子。而早先落地的那只鞋子应该是早在2012年2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I简称“中金所”)开始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证监会新闻发言人7月5日下午表示,国债期货已获国务院批准,证监会批准中金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该发言人还表示,中金所已经完成了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设计、规划制定和技术系统测试,并开展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监管部门还在准备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等工作,这些工作还需两个月。业内人士判断,国债期货或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交易。2012年我国发行国债约1.39万亿元。截至2012年底,我国债券市场的国债发行余额已达7.42万亿元,其中记账式国债7.07万亿元,储蓄国债0.35万亿元。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     
《银行家》2023,(5):141-141
3月房企融资活跃度攀升4月11日,中指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3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917.9亿元,同比下降16.3%,环比增长109%。中国国债期货收益指数系列正式发布4月12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中证商品指数公司合作编制的中国国债期货收益指数系列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国债期货指数的空白,是国内首批可产品化的国债期货收益指数。  相似文献   

7.
在上一期中我们讲述了如何通过现货国债价格和回购利率来计算国债期货的合理价格。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讲述关于国债期货的一些高级计算,诸如久期(Duration)以及国债期货的交割转换因子(Conversion Factor)。  相似文献   

8.
安国俊 《银行家》2012,(9):76-77
日前,国债期货重启成为政策层、监管层、市场层各方关注热点。从国债期货停盘至今已经17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市场交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具备了恢复交易的良好环境。在制度安排和交易环节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 012年2月份推出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已为国债期货的重启奠定了一定基础。国债期货重启的意义但国债期货重启之路上更大的牵引力量则来自完善债券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内在需要。从目前情况看,借助国债期货推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运用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成为投资者的迫切需要。国债期货交易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利率风险的多种保值操作,有助于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防范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而国债期货的合理定价是防范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信息份额模型和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国债现货、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三个市场之间的价格发现机制。信息份额模型表明,从整体来看利率互换相对于国债期货和国债现货都具有信息优势,而国债期货相对于国债现货具有信息优势。另外,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能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市场都在随时间增强。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利率互换在价格发现中单向引领国债期货以及国债现货,国债期货单向引领国债现货。所有结果一致表明, 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这两种利率衍生产品在引导中国利率市场价格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我国国债期货试点期问的市场弱武有效性进行检验.在所研究的11个国债期货收益序列中,国债期货收益序列都不含单位根,为平稳性序列;9个国债期货收益序列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6个国债期货收益序列存在自相关.5个序列国债期货收益序列不存在线性相关,也不存在非线性相关,符合第一类随机行走假设;方差比检验表明,只有1个国债期货收益序列满足第三类随机行走假设.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试点期间,国债期货市场还没有达到弱式有效.  相似文献   

12.
探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债期货的历史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引入国债期货的初衷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国债期货在中国也并非新生事物,这种金融衍生品曾经短暂地活跃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推出目的及初期发展与美国推出国债期货的目的不同,我国国债期货的推出背景耐人寻味。1992年,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通货膨  相似文献   

13.
债券期货的投资与避险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戴子贤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已在上海率先开办,这是我国金融改革中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举措。国债期货交易可为国债现货市场的参与者提供避险工具。买卖国债期货,投资者务必了解与熟悉当今世界债券期货的操作之道。本文就美国的通...  相似文献   

14.
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简称“中金所”)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国泰君安期货、海通期货、东证期货等近10家机构参与首轮联网测试。早在去年12月,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在中国国际期货大会上曾透露,中金所正在规划推出国债期货,此次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启动,意味着国债期货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债期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利率价格标杆和风险控制工具,而最近国内盒融行业对国债期货推出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我们根据美国国债期货投资和研究成果,从一些特殊角度分析如何使用国债期货对冲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发生了国债“327”等一系列风险事件,我国暂停开办不久的国债期货试点,尽管回债期货的实践暂停,但有关研究不断深化。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环境和金融监管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利率波动日益频繁,债券投资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再次推出国债期货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时隔18年,国债期货整装待发,重出江湖。7月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国债期货。7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就《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其相关细则、《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修订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8年,国债期货经历了推出、巅峰、停办、重出,究竟有着怎样的涅重生?前世:327国债期货事件始末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国债期货上市后的交易数据,分析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效果,及中国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在短期内存在双向的Granger引导关系,说明中国国债期货从合约设计和交易制度上来讲是有效的。通过对国债期货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样本内运用OLS套保模型和VAR套保模型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较好,国债期货发挥出了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目前中国国债期货已经初步发挥了价格发现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功能,这将促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重点关注     
国债期货时隔18年重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8月30日的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已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挂牌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于2013年9月6日上市交易。同日,中金所正式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标志着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业务规则全部完成.中金所业务规则体系调整完毕.国债期货的上市准备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3年7月8~14日,中金所就《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从最终的业务规则来看.个人投资者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门槛仍为50万元,与股指期货相同。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合约及规则,并在交易合约、规则和交割制度等几个主要方面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债期货试点交易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次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在制度设计上已经有效避免了上世纪90年代国债期货试点交易的缺陷。同时,本文对未来国债期货交易的制度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