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物化劳动生产率;(3)加大资金、技术及劳动力投入,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升粮食土地生产率;(4)提高粮食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5)扩大粮食出售数量,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2.
新疆小麦生产效率及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小麦优势产区和消费区,小麦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麦的有效生产与供给对保证全疆粮食供需平衡和区域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麦作为新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为提高新疆小麦的生产效益和效率,促进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和新疆粮食安全,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新疆小麦成本收益变化趋势,对新疆小麦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运用DEA模型对新疆小麦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新疆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小麦的生产成本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成本收益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较高,技术进步是小麦生产效率增长的源泉,技术效率不高阻碍了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各地区间的小麦生产效率存在差异,但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存在地区间的追赶效应。综上所述,提出了提高新疆小麦生产效率的建议,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和栽培技术上创新和突破。结合新疆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生态特点、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地指导生产,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成本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0~2014年河北省小麦生产中的生产成本、人工费用及土地成本等主要收益指标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成本收益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河北省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物质与服务费中的化肥、机械费、燃油费及人工费用的不断攀升。同时在全国小麦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下,河北省又常常遭遇干旱、病虫害胁迫,致使全省单位面积小麦的纯收益跳跃幅度较大,小麦总体收益偏低。其中,2011年与2013年纯收益甚至出现负值。该文通过实际调研,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种植小麦补贴标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小麦产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深加工产业等对策。此外,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又提出降低成本,提高小麦单价,增加农民收益的建议,进而为河北省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上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国,并且在国内还种植了大量的小麦。因此,科学的使用小麦种植技术,做好小麦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有效的提高小麦种植的品质与产量,为人们提供更加放心、安全的农业产品。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较大,经济效益提高已成为现阶段小麦种植的关键点。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是有效手段之一,加上有效田间管理,能够在实现优质、高产的基础上确保粮食安全,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现状与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三年来,贵州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开端,形成了一大批专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大批支柱产业,树立了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一、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一是农作物种植结构更趋于合理。2002年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4614.11万亩,比1999年减少近90万亩;小麦由于产量低、品质差,2002年种植面积比1999年的894.45万亩…  相似文献   

8.
小麦种植在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产量高低与我国农业发展快慢具有直接关系。随着小麦种植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已成为提升相关农业人员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在实现“全面小康”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提升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成了所有相关农业技术研究人员的重点课题,尤其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着手,对小麦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简要探究,希望可以为推动焉耆县农业更好发展提供一定助力。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为了落实国务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和全国棉花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最近农业部召开了部分省区的农业厅长会议。会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这两个会议的精神,面向市场,提高品质,依靠科技,增加效益,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指导。会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加强具体指导,搞好服务。一是抓好计划指导。根据目前国家部分劣质粮食品种库存积压较多的情况,决定对东北春小麦、南方早籼稻、长江以南的小麦等一些品质差、不适合市场需求的粮食品种,要逐步退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范围。二是搞好良种供应…  相似文献   

10.
小麦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化肥,以提高小麦产量,保证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因此,科学施肥对小麦种植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肥料的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分析了运筹不同的肥料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 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 (1)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 。结论 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政府出台的“粮改饲”结构调整、种养结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种植业与养殖业供给侧结构问题提出的重大决策。[方法]文章在“粮改饲”策略实施的基础上,以养殖业为切入点,根据京津冀冀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与塞北管理区的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粮改饲”策略实施前后的效益,[结果]按照种植饲草饲料的规模计算,奶牛养殖主体实施“粮改饲”后比“粮改饲”前节省成本910元/667m2,按照奶牛消耗青贮玉米量计算,养殖企业可以节省成本1 820元/(头·年); 而养殖规模较大经营主体的效益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经营主体的效益,[结论]得出实施“粮改饲”降低了养殖业成本,提高了养殖业规模效益的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从农牧业供给侧入手,引导耕地流转,扩大种养业结合经营规模; 从农牧业产业各环节切入,延长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产加销”; 依据区域资源特征,创新粮草轮作模式; 依据饲料饲草种植主体规模进行“粮改饲”补贴。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气候旱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受灾面积、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年均降水量等。通过选取2000~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这些因素与气候旱区粮食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财政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额、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及受灾面积与粮食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大;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年均降水量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较小。因此应继续推行政府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增加政府对粮食直补资金,同时,增加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灌溉条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受灾面积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4.
玉米已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同时玉米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比例也不断攀升。文章利用2003~2010年河北省农户玉米种植的动态面板数据,建立了农业供给反应(适应性预期)模型,采用广义矩阵估计方法(GMM),对影响河北省9个县534户农民的玉米供给和调整的价格、政策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了动态面板实证分析和相关探讨。基于农户玉米生产供给反应模型的理论框架,推导出研究所采用的动态面板适应性预期模型。结果表明,首先,河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面积对于价格变化很敏感,玉米种植面积的长期价格弹性较大。其次,补贴政策对于农户种植玉米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农户对于补贴额的反应程度很小。再次,生产成本投入增加会制约河北省农户玉米种植。最后,降水对于保证玉米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稳定玉米价格、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补贴力度对于保证河北省玉米生产和供给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分析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麦整体质量,促进小麦产业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政策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7年全国小麦主要品种推广数据, 2017年河北、山东、河南3省共308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以及2010—2017年中国小麦质量报告的数据,通过统计描述和对比分析,对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的种植情况、品质质量情况以及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经历了抗病稳产、矮化高产、多抗广适和优质高效4个阶段,但当前小麦生产还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质量低、产购销体系不完善等3方面的问题。[结论]未来消费及加工市场对小麦品种及品质的要求会不断提升,黄淮海地区的小麦特别是优质强筋小麦的供给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提出加快优质小麦品种改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优质优价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测2017—2035年诸城市农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农业结构进行多情景优化仿真,提出优化调整建议。[方法]文章以山东省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结构划分为种植、种养结合和加工休闲3个子系统,选取56个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41个方程,建立农业结构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模型,运用Vensim—PLE软件进行仿真优化分析。[结果]SD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05万hm2,总产量8037万t,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52万hm2,总产量15203万t; 生猪出栏量达到29615万头,家禽出栏量1105 231亿只,畜禽粪污利用率8792%; 农业总产值达到25132亿元,休闲农业产值6134亿元,食品加工业产值1 25263亿元。假设种植业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增加2个百分点, 2035年粮食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576万t; 经济作物产量较优化前增加2814万t; 假设有机肥施用补贴增加3个百分点, 2035年畜禽粪污利用率较优化前提高762个百分点; 假设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增加1个百分点, 2035年食品加工产值较优化前增加73521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值由优化前的325:1达到41:1。[结论]为进一步推进诸城市农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有机肥扶持政策,培育种养结合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休闲农场,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多源中等分辨率数据在冬小麦种植时空分布上的应用。[方法]利用2017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Landsat8 OLI(抽穗期)和时间序列的GF-1 WFV(2016—2017生育期)数据,在分析各个行政分区的地表覆盖状况、作物结构和地块破碎度差别的基础上,将行政区划分为3种类型不同的提取单元并建立了适合于各自分区的提取模型:(1)利用关键生育期的OLI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神经网络方法提取结构单一、地块齐整的怀远县种植区;(2)基于WFV数据构建五河县及城区种植区的冬小麦全生育期NDVI时间序列曲线,根据NDVI的时间特征构建冬小麦提取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结构较复杂、混合像元明显的五河县及城区种植区;(3)在对关键生育期OLI-NDVI数据合理分割的基础上,采用最大似然的面向对象分类法获取种植密集、地块破碎的固镇县种植区。[结果]提取结果采用混淆矩阵和当年度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怀远县提取出的冬小麦提取总体精度为97.91%,五河县及城区提取出的精度为97.62%,固镇县的精度为97.42%;(2)全区域冬小麦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6.82%,Kappa系数为0.84。与当年度统计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2017年蚌埠市的准确提取面积精度可达97.91%,提取面积数据小于蚌埠市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与调查的实际种植地块基本一致。[结论]采用不同方法提取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具有较好的精度,该方法可以为市域冬小麦面积提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着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进程,把握农业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尤显重要。方法 文章利用重心模型和区位商指数考察1995—2019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5类14种农作物重心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农作物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结果 结果表明:种植业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其中粮食和蔬菜重心分布空间态势相似,稳定向东北方向发展;水果迁移幅度小,迂回波动大;油料和经济作物相似,高密度空间均向西南方向集聚。主要农作物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格局,小麦、玉米、蔬菜向关中集聚,稻谷、油菜、烟草、茶叶和桑类向陕南集聚,大豆和麻类向陕北集聚。结论 陕西省种植业地理集聚趋势总体增强,专业化和集群发展模式多样化,影响因素中第二自然因素(经济主体、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日益凸显。种植业专业化分工比较明显,各地区作物的专业化水平迥异,水果和经济类作物存在一定的地理集中,表现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