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研究企业出口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提出数理模型来分析生产率对出口的决定机制,再通过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检验企业生产率对其出口决策以及出口规模的影响。结论认为:生产率的提高会使企业更具有能力选择出口,但是在自由决定进入国内市场以及出口市场时,企业未必会因为生产率的提高而选择出口;对于全体样本,实证检验认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是负相关的,对于出口企业样本,实证检验也认为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是负相关的。这样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4-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据,通过扩展Olley和Pakes(1996)的模型,修正了以往分析中普遍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运用出口产出比来测算企业的出口,结果发现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实证研究显示,出口企业有着比非出口企业更高的生产率,但这种生产率优势一般在出口企业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因为进入市场之后出口企业显著提高了生产率.我们认为,出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中国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外,可能更在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  相似文献   

3.
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是新-新贸易理论研究前沿的一个方面。本文以Melitz(2003)、Helpman el at.(2004)的研究为基础,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相结合,用以研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选择。理论分析发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同时选择以出口与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生产率处于中间位置的企业以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且不同方式下的风险差异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选择产生"空间效应"。此外,文章采用差异系数分别从国别(地区)和行业角度比较了出口与FDI的风险,得出总体上出口风险小于FDI的结论。以上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并为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本文研究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制是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小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进一步研究表明,生产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生产率对国有企业获得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越高,其进入出口市场的竞争力越强。  相似文献   

5.
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浙江省企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企业最优出口参与和供给模型,基于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采用Heckman两步法对出口参与方程和出口供给方程进行联合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克服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通过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会退出;一旦企业选择进入出口市场,将从出口市场中积累出口学习经验,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最优出口供应量。  相似文献   

6.
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升温,出口的不确定性日趋增大,近邻企业的出口信号对企业出口决策变得愈发重要。文章运用2000~2006年中国经济功能区内海关进出口企业数据考察近邻效应对潜在出口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总体而言,近邻效应对潜在出口企业的出口决策影响显著。近邻出口企业密度越大、正向出口信号越强,越能促进潜在出口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第二,正向近邻效应主要通过降低潜在出口企业面临的出口固定成本和提高预期利润率来促进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第三,从企业进入后的出口表现看,近邻效应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在逐年下降,从第三年开始影响效应基本消失;从企业所有权异质性看,民营企业受到的近邻效应影响大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基本不受近邻效应的影响;从企业生产率差异看,低生产率企业的出口决策更依赖近邻信息;从资产专用性的视角看,资产专用性特征越强的产品,近邻效应对潜在出口企业的出口进入影响越大;从贸易中间商的视角看,贸易中间商风险识别能力越强,近邻企业追随贸易中间商出口的可能性越大。总之,文章试图从近邻效应的角度,为企业应对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一个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以后,生产率就被看作是决定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有能力选择出口.不过对中国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均值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即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使用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样本,运用两种方法,其一是计算比较生产率法,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检验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差异.为了结论的准确性,我们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注册类型、分企业规模检验.最后检验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其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认为:出口企业生产率均值在大部分情况下低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在很多时候显著低于非出口企业或者与非出口企业无差异;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规模正相关,但是在控制其它可能影响出口的因素后,则变为负相关.这些都是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99~2003年全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为了得到有效的实证结果,我们采用了OP方法及动态面板GMM估计,特别控制了零贸易观测值产生的估计偏差。研究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出口经验和企业生产率是影响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3个重要因素,其中企业规模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贡献要小于企业规模和企业出口经验,企业区位和外资企业虚拟变量也是影响企业出口的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的出口扩张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而非依赖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出口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库,对62927家参与出口市场的企业,应用FE和GMM模型实证分析企业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可能存在的"倒U型"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出口强度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企业出口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出口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但是随着企业出口强度进一步增加,会导致企业生产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文章还研究了加工贸易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企业"出口中学"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大量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生存分析法考察了最低工资对中国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企业和城市层面主要特征变量后,最低工资上涨不仅没有降低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反而提高了其在出口市场的生存概率,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显著。通过对最低工资与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本文发现企业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是导致最低工资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呈正向影响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服务领域,利用服务业行业面板数据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对服务企业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显示出与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正相关关系,生产率越高的企业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越大;同时,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以及服务业的竞争优势都是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使用2000~2013年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基于出口经验溢出视角构造四个毗邻效应代理变量,采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判断这几个变量性质,并进一步采用扩展引力模型考察毗邻效应对企业出口行为(进入、退出和销售)的影响。研究发现:毗邻效应引致的出口经验溢出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有显著影响,即其可能对出口固定和可变成本降低都有利;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出口进入/退出,采用2SLS估计企业出口销售,结果表明毗邻效应引致的出口经验溢出会对企业出口进入和销售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企业出口退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目的国与中国距离越近、市场规模越大、与任一已有市场有共同官方语言且企业生产率越高、以往出口目的国数量越多,则越有利于企业出口进入和销售,越不利于出口退出;企业在进入某一出口市场的初期退出该市场的风险也更大;以上结论在基于企业性质分类样本回归中存在一定异质性,但采用不同计量方法时稳健。上述结论意味着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形成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应对私营企业在融资、税收和研发上给予更多补贴和政策支持,激发各类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新-新贸易理论构建出口模型,并使用全国各县市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估计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分位数,检验了国内市场分割和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协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市场规模和市场分割后,生产率是企业决定是否出口和出口程度的内在因素,市场潜力具有显著的母国市场效应;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产生扭曲激励作用,降低了国内规模经济培育企业出口能力和企业根据自身效率提高出口的内生动力。分位数回归揭示了出口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对生产率和国内市场依赖的差异。本文既有助于解释"生产率悖论"产生的原因,也为政策研究提供了若干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关系出发,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学习效应进行了考察。使用倍差分方法对企业出口学习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即使加入研发、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等控制变量,也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具有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进一步使用出口量代替出口行为后,出口学习效应也仅在一般贸易企业显著,而在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显著。上述结论在改变企业的行业、所有制和地区等特征后仍较为稳健,这说明仍需谨慎对待出口学习效应的本土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王永进 《世界经济》2012,(2):98-119
在正式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关系"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声誉机制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运用企业层面数据,考察多种类型的关系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网络对企业出口参与决策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企业出口密集度的影响则不确定。此外,我们还发现,"关系"与法律制度对企业出口参与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即法律体系的完善能够增强"关系"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而"关系"与法律制度对企业出口密集度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Johnson(2012)的框架下,分析了企业产品出口价格、出口质量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其中,产品出口质量与生产率正相关,即质量效应;去除质量因素后的产品出口价格与生产率负相关,即生产率效应。当产品质量具有异质性时,质量效应占优,产品出口价格与生产率呈正相关;当产品质量具有同质性时,生产率效应占优,产品出口价格与生产率呈负相关。基于高度细化的外贸产品海关数据和制造业企业生产数据,我们发现了支持质量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证据,证实了异质性产品质量模型更加符合中国数据。此外,本文还利用同质性产品和去除质量因素后的产品出口价格验证了同质性产品质量模型.通过分产品和分行业发现在质量差异幅度较大的产品和行业内,产品出口价格、出口质量与生产率之间的正向关系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2~2009年的企业数据,使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方法以美国对华反倾销为例研究了国外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两大指标。回归结果显示,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但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指标却分别呈现出显著性下降与显著性上升的不同趋势,出现了相互抵消现象,即反倾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正向影响主要通过技术效率的提升实现。并且这一影响只在反倾销调查实施当年显著,在随后的几年中影响均不显著,即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只存在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1952-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广义距(Two-step system 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工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952-1978年,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1979-2008年,工资通过劳动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通过资本生产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本文进一步从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和出口两个方面来探析工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偏离,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了工资作用的发挥,出口增加缓解了工资上涨企业寻求创新的动机.  相似文献   

19.
樊娜娜 《南方经济》2018,37(1):100-114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外资进入影响本地企业出口行为的机制,并在构造外资溢出三类指标的基础上,运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外资溢出对本地企业出口参与决策和出口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1)外资企业通过行业内水平溢出和行业间前向关联溢出显著促进了本地企业的出口参与决策,并提高了本地企业的出口规模;(2)外资行业间后向关联溢出对本地企业出口参与决策的影响不明显,但扩大了已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仍成立;(3)外资进入对本地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因外资来源地和本地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文章对《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新乡市的数据进行删选和匹配,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对新乡市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新乡市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产生悖论的原因与资本密集度有关,且随着资本密集度的增加会减弱生产率悖论。另外,企业现金流动性与出口选择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金融环境和平均工资与出口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