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江南论坛》2006,(1):I0001-I0002
中国银行无锡分行最早成立于1912年,前身为大清银行无锡分行,是无锡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银行。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出矛盾与依赖的双重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各有其特点。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由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局面逐步形成,并进而垄断了整个国民经济,已成为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资本只能在其夹缝中艰难地生活,无论从其政治或经济力量来说,已不足以凭自身的力量相抗衡,只能在忍气吞声之下委曲求生。 然而,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却另有一番景象,虽然尚未能脱却统治集团的束缚以及对其依赖心理。但是,由于政局的不稳,统治力量的薄弱以及北洋官僚资本未能形成垄断局面,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因此,这一阶段,他们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力求摆脱束缚的倾象性。综观中国银行与北洋政府的关系发展过程,正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段历程。 北洋时期中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一、初创时期(1912—1916) 辛亥革命爆发不久,成立中国银行即开始在酝酿之中。1912年元月,原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即具呈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要求将大清银行改设成国家银行,本旨在使一方面不费手续成一完全巩固之中央银行,一方面对于商本不使略有损失,藉以维持信用与将来。”  相似文献   

3.
1905年的户部银行(大清银行)与1908年交通银行的出现以及零星金融法规的颁行,从形式意义上标志着我国近代意义的新式银行和中央银行制度在政府被动的主导下开始起步。辛亥革命后,由大清银行演变而来的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仍然是国家银行群的中坚,并且在市场化、商业化的转变中逐渐拥有可以号令全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从货币统一发行制度在该阶段的发展中就可以得到清晰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大清银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经营的新式银行,具有政府中央银行的性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成立了大清银行清理处,对大清银行进行善后清理工作。厘清大清银行在民国初期的发展脉络,亦梳理了中国近代金融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线索之一,有助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几家中央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会元 《经济师》1999,(8):19-20,29
《经济师》杂志1999年第5期登载《中国历史上三个中央银行的机构设置简况》一文。该文介绍了清末的“大清银行”、民国初期的“中国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等三家银行的机构设置。该文认定“1948年以前,即本世纪上半叶为旧中国三个中央银行的历...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信息》2009,(6):46-46
中国银行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银行,有着近百年的辉煌历史,在中国民族金融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银行于2004年8月26日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完整承继中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并于2006年成功上市,成为一家管理规范、内控健全、发展稳健的股份制银行。  相似文献   

7.
易瓯 《资本市场》2002,(9):29-30
<正>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中国银行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中银香港)7月25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在香港仅次于汇丰和恒生银行的第三大上市银行股。作为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银香港在香港成功上市意义深远,这不但是香港投资市场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它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外上市有了成功的先例。正如中国银行行长、中银香港董事长刘明康所言,中银香港上市不仅是中国银行发展的一个新里程,更将中国金融改革带入一个新纪元。中银香港此次环球招股约23亿股,原计划10%给香港的散户投资者认购,以每股最终定价8.50港元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银行——大清银行●席长庚位于北京西城区成方街32号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银行从石家庄市迁来时,地址在北平西交民巷原大清银行旧址。大清银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中央银行,这家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不同形式的外国资本流入中国.不同形式的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外国证券投资是最受质疑的一种外国资本形式.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脆弱性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建立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模型,来探讨中国利用的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结论反映出外国证券投资增加了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0.
路瑞锁 《资本市场》2013,(2):122-123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民国政府就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北洋政府的财政部也指定由中国银行发行纸币兑换券。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享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权力,事实上已  相似文献   

11.
韩喆 《经济师》2001,(2):125-128
一、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异同和优劣1、在我国,独资商业银行是指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组成的国有专业银行。在西方,商业银行包括两类:一类是以美、日、英为代表的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的职能分工型银行,另一类是以德、奥和瑞士为代表的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的全能型银行。随着金融自由化趋势和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即使分业经营最为突出的美国和日本也趋向全能化综合经营,银行的负债业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吸收长期资金从事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2、从概念和性质上看,国有独资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   总被引:108,自引:2,他引:106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银行业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竞争。第一次竞争发生在1 984年至 1 997年间 ,以机构扩张为主要竞争手段 ;第二次竞争发生在 1 997年之后 ,以金融工具创新为主要特征。第一次竞争所依托的是行政层级 ;第二次竞争主要是对西方现代银行已经发明的金融产品的模仿。中国银行业必须过渡到以投资收益为最终目的、以制度创新为依托的竞争阶段 ,才能在加入WTO后得以生存和发展。历史表明 ,没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没有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 ,国有银行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 ,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竞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到达融资者手里的过程。所谓银行“脱媒”化是指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更多地脱离开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方式,转而采用直接融资方式的过程。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过程,中国银行业目前正开始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金融脱媒”的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入世。加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1,自引:3,他引:108  
中国于 2 0 0 1年 1 2月加入WTO ,5年之后必须对外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市场。中国的银行一直以大量不良贷款和效率低下而著称。尽管在逐步改革 ,中国的银行体系仍由国有银行主导并形成垄断控制。怎样提高效率是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和成功的关键。以下两个重要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的银行效率 :所有制改革和硬预算约束。本文使用了 2 2家银行 1 995— 2 0 0 1年期间的一组数据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所有制结构和硬预算约束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经验结果表明 ,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效率高 1 1 %— 1 8% ;面临硬预算约束的银行的绩效比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本的银行好。本文结论的重要意义是 :在加入WTO 3年后的今天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王斋 《经贸实践》2006,(9):48-49
在经过多年强劲增长后,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的速度已开始慢慢下降,这表明中国作为廉价生产基地的形象已经失去了些光彩。 中国多年未一直是世界上获得91、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借助这些资金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但如果不包括金融领域一些一次性投资所带来的资金,中国2005年获得的91、商直接投资是略低于上年的。由于6月份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2%,中国2006年上半年的91、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同期又减少了O.5%。鉴于中国经济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甚至下降得更快。  相似文献   

16.
试析金融开放中的金融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月10日,中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银行、证 券、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并提出注意防范金融开放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本文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中产生风险的 原因,以求对中国的金融开放提供些许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夏新 《大陆桥视野》2014,(24):10-11
全球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更加充分,银行同质化的发展模式亟待金融创新来改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银行管理怎样推动金融创新。本文立足于国内监管变革、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指出目前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而阐述了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和银行管理的发展方向,最后为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行业入世后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按中国入世协议的规定,将不受地域限制地抢滩 扎营,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伤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抢客户、抢存款、抢利润 丰厚的中间业务、抢人才。而我们的金融状况却是:充当中国金融业“中央军”的 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却仍处 于危机四伏,极其虚弱状态;充当中国金融业“特种兵团”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 银行也被中国经济学界评价为逐步“工农中建化”,国有银行的一些弊端像病毒一样 传染给这些所谓的“新型银行”;充当中国金融业“地方军”的信托公…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由来以及评估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法的演变过程,运用指标法分别按照国内和国际标准对目前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进行了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是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交通银行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单独处于第二梯队,但从国际标准计算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明显大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也说明了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金融系统内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大小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动用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并对两家试点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决定事实上发出了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全面提速,下一个阶段的金融改革将出台若干“重头戏”,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将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有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对整个中国金融改革尤其是银行改革来说,外汇储备注资思路至少在改革预期上彻底扭转了多年来步履维艰的被动局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