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比较劣势与比较优势同为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的两个基点,从经济运行层次和结构角度分析,城市经济水平不高,现代服务业不发达,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缺乏是贵州三大比较劣势,就这些劣势采取针对性的克服举措,在一定期间内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加快贵州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长远选择。  相似文献   

2.
曾淑婉 《现代经济》2009,8(3):153-155
当今世界上成品油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完全由市场决定,二是政府定价。本文从介绍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成品油价格机制开始,将中美两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在定价主体、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价格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从市场结构、政府监管、政治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两国成品油价格机制差别的原因。文章最后讨论了中美两种不同的成品油价格机制的经济效率,从效率方面考虑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与调控是经济法的本质。从“市场经济为什么需要政府之手”这一命题分析出发。研究了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必要性、有效性、合法性问题,论述了经济法对于克服市场失灵、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证虚拟经济体系价格波动与实体经济体系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分析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稳定。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为模型推导;第三部分经验分析,主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与日本经济运行特征;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  相似文献   

5.
商业活动中各个环节能否良好的运行关系到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但是经济运行并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自然环境、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制约,经济运行的绩效也通过自然环境、国家和社会文化等体现出来。晋商活动能够代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本文从营销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晋商活动的宏、微观环境的相关问题,揭示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对否认竞争优势理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比较优势的局限性,认为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超越比较优势的限制和制约。并对国家竞争优势的有关争论进行了探讨。但本文也指出,片面强调竞争优势也是不足取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将比较优较与竞争优势并重型发展战略作为今后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分别从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中朝两国政府出台的振兴规划为切入点,立足于两国政府的地区发展战略,通过对中朝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建立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与障碍性;立足于两地的比较优势,总结了两国开展跨境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与有利因素;基于我国财政政策理论探讨中朝两国政府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模式、实施途径以及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国家的经济发展分成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两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路径选择,对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两种优势理论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弊端,探讨了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模型,认为应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动态创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此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概括起来,主要集中于能源、产业、金融、人才和科技等方面,没有人或很少有人从市场产权这一新视角来分析和探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实际上,市场产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市场产权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市场产权制度现状及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指出了健全市场产权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亚洲8个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产生了要素相对价格差异,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显示了不同的比较优势变化趋势;这些国家贸易特化系数估计值的差异意味着他们的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机会;三个东亚国家和两个东盟国家的比较优势变化模式属于典型的变化模式,但是马来西亚和印度的比较优势则显示了异常的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具有地缘优势与经济互补性的中朝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以中朝两国政府出台的振兴规划为切入点,立足于两国政府的地区发展战略,通过对中朝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建立两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与障碍性;其次,立足于两地的比较优势,总结了两国开展跨境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与有利因素;最后,基于我国财政政策理论探讨中朝两国政府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模式、实施途径以及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是国际上比较典型的三种市场经济模式,三者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劳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其经济社会绩效表现与效率来源也各不相同。比较三者的区别及优劣,总结它们在实践运行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当中,并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和保障.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范式对转型国家的危害及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成为主导前苏东国家经济转型的战略,并引发了严重的转型危机,而当前源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再次给转型国家造成严重冲击。危机的爆发集中体现出新自由主义这种极端私有化、绝对自由化的转型战略的内在弊端,它所造就的畸形经济体制在市场秩序、产权制度、金融体制、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及政府治理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稳定性、脆弱性和无效性,从而成为导致危机加剧的深层制度根源。经历危机洗礼后,转型国家势必要对指导本国转型的新自由主义范式做出重大调整,探寻到一条超越新自由主义的有效转型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更不可能明确政府在经济增长的定位及经济管调方式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践。经济增长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鞭策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借鉴Feder(1983)两部门模型的思想,构建了一个改进的包含金融部门和实际经济部门的两部门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全国样本实证估计结果表明,以各省银行贷款总额为测度指标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以投向非国有部门的贷款总额为测度指标的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比较显著的正向关系。从三大地区估计结果来看,以各省贷款总额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显著,而东部地区显著为正,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投向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额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三大地区都是显著的,但显著性程度和大小从西部到东部依次增强,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的贷款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本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作了深入辨析,剖析了推动型经济发展和带动型经济发展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实质,指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财产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范畴,而更多地表现为历史的范畴。在每个历史时代,财产权以各种方式在完全不同的关系下发展着。如果关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产权法律保护的历史变迁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的态度已在逐步地由侧重于绝对保护向相对保护转型。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对于私有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则走过了一条迥然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应抓住主要环节、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