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骁  张联社  徐晨 《中国经贸》2013,(12):127-129
本文主要描述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社会融入情况,旨在说明失地农民一方面希望在摆脱农民身份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又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无奈,以及失地农民面临诸如再就业渠道限制、心理适应困难和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等影响社会融入顺利实现的难题,并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难题总结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的积极心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公开透明施政,以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培养失地农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融入,重塑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赵国飞 《魅力中国》2010,(32):72-72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失地农民就业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主要研究失地农民就业难进行必要性、原因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就业作为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及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创业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是当前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基于202户853名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意愿、目的、方式等问题进行调研,多方位了解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现状,分析失地农民创业中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博 《改革与战略》2008,24(2):23-26,85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因受到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而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对广州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机制进行创新: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以实现就业为目标,做好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于在失地农民补偿、就业、保障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失地农民面临的这三个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是当前推进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2002年以来,南京市建邺区作为整体规划建设的新城区,先后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尽管在失地农民就业帮扶、困难救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历史、制度等诸多原因,区级层面在落实社会保障、推进市民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当前,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本文经过充分调研,通过对全区社会保障典型问题的剖析,提出有关加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加快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就业与再就业、社区生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通过构建失地农民团体、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民主模式,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和落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乾 《理论观察》2007,3(2):103-104
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土地占用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因此,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社会公正道德原则和人道主义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应在机制方面全方位地采取措施,并且切实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就业作为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及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创业投资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助于其市民身份的认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在分析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行为界限与范围的基础之上,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农民创业投资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浙江萧山地区的土地换保障政策的执行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失地农民对土地换保障政策比较了解,并且满意度和期望值都比较高。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社会交换理论对土地换保障这一社会政策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失地农民职业适应包括职业技能适应、职业规范适应、职业人际适应和职业心理适应四个维度。现代教育不足、社会保障缺失和社会排斥是影响失地农民职业适应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为失地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以劳动法为主的法律培训,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杭州市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具有模糊的身份认同、略偏向于负面的经济认同、失衡的制度认同和滞后的城市生活方式认同的特点。因此,建议政府要通过完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撤村建居政策和教育政策,提高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生活能力,夯实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的基础,落实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当阳市所属9个村,有失地农民4014人。市里为他们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纳养老保险金由市、镇(处)、村集体、个人共同承担,其中市补贴5%、镇补贴5%、村集体补贴40%、个人承担50%。失地农民达到政策规定的年龄时,即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即可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目前全市已有73人享受每月200元的养老待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推进,大量农地转为城市用地。土地非农化进程中,征地引发的冲突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被动城市化的失地农民的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创业活动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由征地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实体,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地方社会、经济保持高度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本文根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剖析了失地农民创业现状,从创业意识和创业条件两方面梳理了失地农民创业中存在的创业数量少和创业成功率低两大主要问题,并据此从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两方面提出了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的社会权利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权利贫困为分析视角,主要分析当前农村中失地农民的社会权利缺失,即探讨失地农民社会权利的内容,获取渠道、获取机会的不足,还有制度保障中的缺陷,失地农民对社会权利的认知贫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失地农民的个人转型研究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对北京、青岛、成都和南宁等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失地农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失地农民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及城乡结合部地区体制变革状况的角度,研究了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区失地农民个人转型的影响因素,并从收入分配、就业安置、社会保障、人力资本投资、市民化意识等角度,就推进失地农民个人转型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信用社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体系的研究,从失地农民困难、金融支持必要性、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体系缺位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结论:在政府支持失地农民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可以从小额信贷、理财新品、增加就业渠道、提供创业资金等方面来构建对失地农民的金融支持,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失地农民经济适应状况进行调查,调查集中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和生活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甚乐观,收入状况不是很理想;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护不充分,政府作用欠缺;失地农民对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其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个案访谈,从户口转变、生活来源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社会互动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目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整体状况,为改善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供基础性的信息,同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