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采用面板VAR方法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情况,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中部、西部和东北三个区域影响为正,在东部地区影响为负,且东北地区的边际效果最大;从贡献率上看,中部和东北地区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1—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测算我国28个省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测算结果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及区域层面上均呈现收敛性特征,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慢、中部地区最快。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借助条件收敛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效应。总体表明:无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来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收敛速度,有利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扩大,但地区间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GDP增长幅度的相对差距2000年后呈下降态势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各地区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方面的差距及其趋势。改革开放前即存地区发展差距1952年,东部10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为42.4%,中部6省占23.8%,西部12省区占20.6%,东北3省占13.7%;到1978年,东部地区比重提高到43.6%,中部地区下降到21.6%,西部和东北地区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结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有序概率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居民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具体影响及其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降低我国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表明研究结果稳健。从收入层面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居民家庭经济的脆弱性。相较于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更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城镇家庭经济的脆弱性,但对乡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合理审视各省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与驱动因素对制定数字经济政策、促进地区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法与面板Tobit模型,探究各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一是从全局上看,虽然全国数字经济水平在稳步上升,但是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间"数字鸿沟"现象明显等问题.二是各区域差异上,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数字经济水平差异都在稳步下降,只有中部-西部二者间差异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差异贡献率上,区域间差异主导全国数字经济水平差异变化,但其影响力在变弱.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差异对全国差异影响较小,但其影响力有扩大趋势.三是从驱动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本和科技发展均能显著促进数字经济水平发展,政府干预则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其中,科技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户知识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农业保险发展;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东部、中部、西部以及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0—201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资本错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关系.研究发现:(1)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2)资本错配显著降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负面影响高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3)资本错配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因素,且各地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4)依赖增加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而增加消费、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证券导刊》2011,(30):41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部沿海10省、中部6省、西部12省和东北3省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总体发展格局。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所确立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都实现了稳步发展。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仍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个经济区域,分别把全国和各区域的名义产出和实际产出与实际利率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利率政策的产出效应在我国的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利率政策对东部的产出效应最为显著,远远大于对西部的影响,而中部和东北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李伟 《金卡工程》2010,14(6):292-292
本文采用1992年-2007年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而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减,这说明在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技金融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衡量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科技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全国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对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同时,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科技金融在区域间协调发展与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并将研发强度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其中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增强研发强度、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间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基于此,应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数字支持;发挥数字经济支持研发强度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技术支撑和金融支持;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协调推进不同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吴军  黄丹 《西安金融》2007,(3):24-26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的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总量上,还体现在经济金融结构和发展水平上。由于地区间的经济金融差异,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传导效果。因此我们首先得出这样的推断:第一.东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更敏感。第二,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传导和作用存在差异性效果。最后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检验各地区货币政策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凌 《金融研究》2008,(12):I0015-I0019
近年来,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加速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化,初步形成了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带。同时在四个大范围经济区域内部,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较强辐射性的小范围经济区域。这些经济区域以某个地区和城市为中心,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范围超过行政区划单位,打破了以往形成的行政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东北的态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差距较大。本文着重从江苏省县域工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现今产业链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我国产业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这一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催生了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旅游业为主、农业为辅,以旅游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由单一结构转向多元化结构,以农民增收带动农村发展。论文采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以及理论逻辑,通过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农旅融合以及乡村振兴三个主要变量的发展水平。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引入农旅融合中介变量,借助中介模型验证数字经济通过间接促进农旅融合新产业模式兴起带动乡村振兴。实证回归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西部地区的作用效果大于中部和东部地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2.间接影响机制分析显示,农旅融合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间接影响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生态、治理以及生活方面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乡村产业的影响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了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利用人类发展指数计算公式对2008~2017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和Kernel密度函数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呈现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超过83.9%的省份存在高高、低低的"俱乐部"特征。分区域来看,整体和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集聚于中低水平,存在"双波峰"两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发展波动性较大,西部地区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本文结论能够为统筹各区域普惠金融协调发展和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南至北,由东向西,一出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好戏令人目不暇接:从逐渐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十五"计划期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从区域经济格局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经济一体、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必要。同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地提出了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专家认为这种变化透出两种政策导向:一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区域都应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二是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这一波区域经济的新浪潮必将影响中国投资的走势。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异质性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长极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的作用距离为200—300km,衰减边界为1500km。第四,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省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没有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东部地区各省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SDM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特征,在时间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不仅直接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扩大技术溢出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中介效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4)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