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2.
王玲 《中国农史》2007,26(2):9-16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这里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自新石器时代以至秦汉,稻作生产传统一直未曾中断。进入魏晋南北朝后,荆州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变化皆有利于稻作生产的发展,加之荆州政治军事地位的特殊性,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着意经营。使得荆州的稻作生产较之前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稻作种植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方面。荆州稻米总产量的增加,使得荆州不仅有余粮可支援外地,并有部分剩余稻米进入了流通领域.成为长江下游城市粮食供应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耕作技术和经验,由此也形成了大量反映区域水稻耕作技艺的谚语、口谣和传说.本文主要从农谚着手,对苏州地区的传统稻作技艺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并就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云南农耕低湿地水稻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以云南和阿萨姆为中心的东南亚半岛基部地带,是近年来在国际上颇受重视並得到各国不少学者支持的起源说。然而稻作农业发端于低湿地抑或山地,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前提,通过对野生稻生态环境和生态特征、历史文献记载、史前稻作文化遗址立地环境以及稻作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特征的考察,论证了稻作农业起源于低湿地而非山地。而云南低湿河谷、盆地起源阶段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则是不同于山地“刀耕火种”的原始的“火耕水耨”。  相似文献   

6.
向安强 《中国农史》1999,18(2):51-60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仓”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中载体只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打杂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陈国灿 《中国农史》1999,18(1):86-92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火耕水耨”的起源、性质、内容及其在六朝以前江南稻作农业区的演变过程作了一番新的考察与分析,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认为“火耕水耨”源于“水耕水耨”而非“刀耕火种”,它把对火与水的利用同一定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结合于一体,其包含的耕作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并不始终具有原始落后的性质。就六朝以前的江南水稻种植业而言,在总体上表现为“大耕水耨’的外在形式下,其内在耕作技术不仅先秦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两汉时仍在继续发展,与同期北方的农业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江南素称“鱼米之乡”,粮食生产以稻作为主。历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种稻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清代李彦章所编撰的《江南催耕课稻编》(以下简称《课稻编》)就是一部总结水稻生产尤其是提倡种早稻、推广双季稻生产经验的专著。关于双季稻,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文献中就有记载,西晋左思的《吴都赋》中有“国税再熟之稻”之句,说明三国时代的吴国即今江苏一带已有“再熟”稻,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到清代,双季稻面积仍有所增加,但在长江下游,尤其自嘉庆九年(1804)发生水灾以后,农民习惯种植一麦一稻,致使生活贫困。因为江苏“户口最繁,粮赋苛重”,改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中国农史》2012,(2):3-16
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为主线,探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动因。本文认为:在我国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农学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物质和文化遗产。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广东粮食生产水平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叙述广东粮食供求的变化,说明广东从一余粮省份变为南方最大的缺粮省份,反映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不断减少与萎缩的过程。接着叙述了不同地区稻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明代在山地、丘陵地区还存在着粗放的稻作经营方式。清代稻作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有部分地区还保留比较粗放的稻作方式。明清时期只是在沿海平原稻作技术比较先进。由于广大山地、丘陵地区稻作技术比较落后,并不因双季稻普遍实行而使单位面积产量有大幅度提高。本文还从水利条件、生态环境变迁以及生产关系、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状况、稻米替代品的情况,谈到制约广东稻米生产的因素。本文结论是:明中叶以后广东农业商品化过程中,山地、丘陵地带产粮区的粮食生产并没象沿海平原的经济作物那样充分发展,没能通过技术的、人力的集约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米价低廉及稻米生产成本高又使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不能强化广东的粮食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农史文摘     
商代农耕与农业生产状况摘自《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16~23页。作者:陈旭,全文约8400字。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经济较为繁荣的一个王朝,经济的繁荣是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本文对商代农业的耕作与生产状况作了探讨。关于商代农耕的性质,古代的农业耕作,有锄耕和犁耕之分。有的同志认为,商代的农耕已进入犁耕,其主要论点是甲骨文中的“犁”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从考古发掘的商代农耕工具看,主要是石铲、骨铲、蚌铲,尤其是石铲数量是相当多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是水稻生产消费大国,水稻不仅在当下14亿人的口粮占比中位居前列,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粮食保障。在我国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当中,也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系统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的全球及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和水稻相关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吉林九台五官屯贡米栽培系统、湖南新晃侗藏红米种植系统、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稻田种植及稻田复合种养技术,这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而来的智慧结晶。这些种植系统也形成了众多优良产品,如万年贡米米粒细长,形状如梭,质白如玉,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数倍,富含钙、铁、锌、维生素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又如哈尼红米,富含泛酸、维生素E、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依据考古材料,以青墩遗址、龙虬庄遗址和青莲岗遗址为重点研究对象,分三个阶段,从生产工具、陶器、自然遗物三个角度来探讨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即早期渔猎、采集经济为主,农业经济为辅→中期渔猎经济与稻作经济互补→晚期以稻作经济为主,渔猎、采集经济为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东北松辽平原农业生产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产粮基地长春地区,清代、民国、伪满、新中国四个时期农业耕作栽培的演变,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论述,融合各个时期大量的农耕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中可以窥视我国东北松辽平原的农业生产有史以采的不断演变、发展及其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建国后数十年来,本区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变化,推动耕作栽培技术改革向前发展。历史的经验证明,技术改革是推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当着技术改革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必然推动生产向新的高度发展。本区进入70年代以后所以出现粮食产量跃进腾飞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耕作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所推动,这是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5.
稻本是我国原产,在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还有稻的野生科。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稻草、米粒等实物表明;我国在长江以前的广大地区,远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书比关问效地及也令种密的痕迹.先民们在祖国的沃土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稻作文化。本文报从阅读稻史来阐述稻的历史地位,稻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稻的历史意义,以说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猪为谷首“稻”在谷物城技合作物)中的位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雕在“五谷”之外厢列“五谷”之中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占城稻在宋代江西的表现。结果表明: 1.占城稻早熟,耐旱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江西的经济条件,这是其引进之后迅速推广的根本原因。2.占城稻的推广对江西的稻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一季早籼取代了一季晚粳(籼)。3.占成稻的推广在宋代并没有直接导致双季连作稻的发展,宋代江西仍以单季稻为主。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朝鲜族在水稻种植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经验,朝鲜族也因为长期种植水稻诞生了丰富的稻耕文化。为了加强对朝鲜族稻耕文化的保护,深入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将稻耕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益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朝鲜族的稻耕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东北地区以及我国的水稻种植水平,优化传统东北旱田种植技术,同时能够推动朝鲜族稻耕文化发展,使稻耕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以“土壤健康为中心的耕作革命”,发展保护性耕作、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方针。本文就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盘锦水稻种植区的适用性问题,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进行探讨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我国古代农业取得较大发展的一个朝代。其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唐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除了与农业政策、措施及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诸种因素有关外,更主要是与农业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等有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就为其它行业部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城市结构及其资本主义萌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分析、考察了宋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准、其提高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