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支持下,文章将以往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分析的时间维度延展至1985—2020年,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对人口迁移网络组织结构及时空演化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人口迁移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主要人口迁入地,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则为主要人口迁出地,且迁移网络呈现显著“小世界”特性;(2)随时间推移,迁移网络分散和空间不平衡程度逐步增强,东北地区面临更严峻的人口外出困境,迁移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先下降后升高;(3)迁移网络结构在1985—1995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北),在1995—2015年呈三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在2015—2020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部),北京、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持续是人口迁入核心节点,川渝地区在2015—2020年成为人口迁入中心;(4)人口迁移网络格局演化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调整、社会转型、政策利导的经济地理投影。  相似文献   

2.
1我国人口迁移的进展和问题1.1人口迁移总量明显增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迁移总量有明显的增加。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起始年、也是人口迁移的高峰年、当年省际迁移量(即省际迁入和迁出平均值)为2263万人、比改革前的1978年度净增482万、若将同期省内迁移包括在内.则1979年的人口迁移量更为可观、如湖北省1979年的省内迁移量就达101.9万人。如此巨大的迁移量首先主要是由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回城引起的、也是改革开放后对六、七十年代的人口逆向迁移和迁移量异常缩小的一种补偿。从此以后、尤其…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64个地级市数据,从地市内迁移、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三个维度检验了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地市内迁移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省内其他地市迁入和外省迁入对迁入地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但影响均不显著。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劳动力地市内迁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再分布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流动引起的人口再分布影响着迁入区和迁出区的经济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对人口迁移流动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年6月之前的中国上市公司183个跨市总部迁移样本,系统分析了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区际、省际以及城际分布,并基于城市层面数据探讨了总部迁移动因。研究表明,总部迁移活跃区域表现出集中性;迁入目标区域表现出集聚性,形成了总部集聚中心与次中心;总部迁出区域表现出分异性,不仅存在高迁出、低迁入区域,也存在高迁出、高迁入区域;通过总部迁移以获得迁入地更高的知识溢出优势、商务服务优势以及快速信息沟通优势。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12)
随着重庆市老年人口的逐年增长,其作为客源地的旅游养老发展潜力巨大。文章以相关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以重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对重庆市旅游养老在影响迁移的因素、迁移量、迁移方向和迁移者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是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及社会条件是旅游养老主要的迁入地拉力因素;环境恶化尤其是气候恶劣是旅游养老主要的迁出地推力因素;距离、迁移成本、政策法规等都成为迁出地到迁入地的中间阻碍因素;健康状况、文化水平、收入状况、家庭情况、闲暇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及对目的地的认识程度是影响旅游养老迁移的个人因素。二是旅游养老返迁同样受迁入地推力因素、迁出拉力因素、中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三是迁移量随地区差异程度而变化;迁移量与地区之间人群差异没有明确关系;迁移量与克服中间障碍的难易有关;迁移量随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动;一般情况下,迁移量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四是重庆市旅游养老迁移有其特定的方向,尤其是在夏季和冬季表现得非常典型。五是重庆市旅游养老者多为收入和学历较高的中低龄老人(60~79岁)。通过上述研究,以促进重庆市旅游养老及其产业的发展,为国内旅游养老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的10%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10年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逐步增加,以从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和安徽等重要辐散区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迁入规模增加,迁入总量接近广东省,而广东省的迁入规模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向周边省区迁出的人口规模也在大规模增加。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沿江城市历史较悠久.芜湖在清代就是国际贸易的通商口岸,安庆在清代中期安徽建省时就是省会所在地.沿江城市带的协调发展.对安徽经济崛起意义重大.我们认为,沿江城市带协调发展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加强其产业的整合.今天我省沿江城市发展状况与上世纪90年代的苏、锡、常地区相象.各个城市产业的竞争独立发展固然重要.但整合更有意义.加强我省沿江城市的产业整合,能够提升这一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征做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内生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模型,实际测算了近十几年来西部各省区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各省区的人均产出与人口净迁移率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但人口迁移对经济影响的强度有所差别,从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净迁移人口的作用更大一些。此外,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省际人口迁移伴随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同),相反,正是因为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扩大,才会形成以四川、新疆、陕西等为流入中心的省际迁移人口聚集地。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