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区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突出表现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心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转移。本文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差异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寻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劳动力素质、市场潜力等因素在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劳动力成本、当地的经济规模等传统因素的影响则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2.
伴随在华跨国研发投资的增加及其作用显现,跨国研发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是一个急待揭示的课题.文章基于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市场竞争程度、FDI的区位分布是在华跨国研发投资的重要区位决定因素,当地政府研发支持及其政策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验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主要是为了支持其在华的市场营销和生产.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强化市场竞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跨国研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区位布局。采用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数据,对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利用的FDI规模和市场规模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决定性因素;R&D资源的密集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重要因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布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近日在日内瓦公布的国际投资专家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迎来新一轮增长,中国位列未来两年投资热点之首。 这份报告综合了来自不同地区的87位国际投资专家的调查分析。他们为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提供咨询和服务,在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区位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区位布局。采用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数据,对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利用的FDI规模和市场规模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决定性因素;R&0资源的密集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重要因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布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洛民 《生产力研究》2007,(16):148-150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跨国公司投资区位一般理论,但很多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包含了区位选择的思想。文章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初步整理。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决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跨国公司的定位决策取决于因产业地理集群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作者讨论发展中国家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经济优势对跨国公司定位决策的影响,并采用1997~2004年苏州IT业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引入外资产业集群规模、平均工资及地区开放度等变量来研究影响跨国公司定位的因素.统计分析表明,内部联系较紧密的产业集群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前期已经存在的外商投资对于后进的投资者在同一地区定位起到了较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裕春  万欣荣 《经济师》2002,(11):60-60,81
自 1 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 ,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R&D。截止 2 0 0 0年底 ,来自 1 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 1 0 0多家R&D机构。文章阐述了跨国公司来华进行R&D投资的动机 ,总结海外R&D机构在华分布规律 ,探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 ,展望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发展趋势 ,分析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区。从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的视角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区位分布背后的产业相关、资源相关、市场相关、政策相关等战略特征。通过对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这些地区的分布状况与其产业、资源、市场、政策进行比较,得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区位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战略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世界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如何提高我国跨国公司FDI 的投资效率、优化其区位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出发,分析其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及缺陷,对优化我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分布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股指期货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壮大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场革命。它的推出对股票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理念、投资结构、投资策略和投资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这些影响对于投资者在新环境下转变投资理念、投资策略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深入地研究分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产业原因,借鉴国外高层经济成熟国家的经验,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机制体制框架,这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进入模式是跨国公司战略投资的基石。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不断调整其全球投资战略及拓展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路与模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吸收外商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因而研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充分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跨国公司在华进入模式模型,并对进入模式的变动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应地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国富  廖筠 《现代财经》2006,26(4):50-54
由于东、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基础不同,因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时序、广度和深度不同。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同.使得东、西部地区在储蓄——投资转化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在经济增长速度和持续性上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我国重要的创新研发主体,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异质性研发创新投入关系值得关注。选取2005-2018年我国内地6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科技创新数据,采用面板VAR模型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中政府创新投入与市场创新投入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创新投入对市场创新投入存在积极影响,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两期左右的滞后期,且只在短期内显著;从长期看,政府投入对市场投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王玉荣  李军 《技术经济》2011,30(1):24-29
首先分析了清洁技术市场风险投资的发展趋势,发现风险投资不足制约着我国清洁技术市场的发展;然后通过分析风险投资在清洁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发展清洁技术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危平  舒浩 《财经研究》2018,(5):23-35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对绿色投资的生态价值已达成共识.而绿色投资能否兼顾环境绩效和财务收益的双重目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文章以绿色基金的绩效评估为切入点,研究了我国绿色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文章首先从环境金融、社会责任投资和金融创新视角系统梳理了绿色投资研究的发展脉络,然后选取22只绿色基金,在选定市场基准和匹配非绿色传统基金对照组的基础上,评价了绿色基金的直接收益和风险以及基于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Carhart四因素模型)的风险调整收益,并进一步分析了基金投资者(绿色投资者)的收益敏感性.基于单因素模型的绩效评价显示,现阶段我国绿色基金的风险调整收益要低于市场基准和传统基金,投资策略差异和成立时间长短对基金收益和风险有影响.基于Carhart四因素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绿色基金的投资表现要显著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市场风险因子、价值因子和动量因子可以较为客观地解释绿色基金的收益.另外,绿色基金投资者的收益敏感性不高.文章为尚有限的我国绿色投资研究提供了新的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市场的不断开放,美国在华公司在经营战略上也有了新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出以下的六大趋势:投资区域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投资范围由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延伸;跨国并购成为主要进入方式;投资方式由合资向独资转变;制造业仍是投资热点,服务业投资加强;高科技产业转移加快,研发力度加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普遍将中国市场作为当前目标市场。跨国公司的中国市场战略,对中国国内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针对跨国公司中国市场战略形势,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有效地借助全球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