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秦半两     
《中国金融家》2008,(4):110-110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废除各国铸行的贝、刀、圜、铲,使我国复杂紊乱的币制统一成"半两"单一型钱币。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相似文献   

2.
齐斌 《理财》2011,(11):85-85
由秦始皇到汉武帝,钱法多次变化,秦半两、汉荚钱、汉四铢、汉三株,品类繁多。到武帝元狩三年,由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才成为定制,并通行天下,从此绵延两汉三国南北朝直至隋代,五铢钱成为中国历史上发行量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铜铸货币。  相似文献   

3.
“元”的繁体字是“圆”,源出于我国古代一种货币圜钱。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流通着一种刀币,刀的柄端有一圆孔圜。刀币发展,仅留柄端一圜,即成为圜钱。秦铸圜币,外圆内方,象征着我国古代传称天圆地方的意义。圜圆通义,因此又产生出圆的概念。两宋时期,白银与铜钱并行流通。到了明清,白银成为商品交易和国库收支的主要货币,以两为计价的单位。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银圆大量流入中国,以枚数为计算单位。当时,以银两为计价单位和以银圆为计价单位的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流通,造成货币制度的极端混乱,民族工商业和广大人民备受其害。当时我国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人物,如林则徐、龔自珍等,极力主张自鋳银圆,排除外币,统一中国货币制度。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保留  相似文献   

4.
半两钱是因何得名的呢?传统的说法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刀、布、贝等币,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辞海》)。  相似文献   

5.
一、秦初的半两钱旧时学术界认为秦半两是秦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 (公元前220年 )始铸。现据出土文物 ,佐以历史文献 ,可以确认秦半两始铸于秦惠文王2年 (公元前336年 )。秦统一货币的政策由来之久 ,秦灭六国后 ,将这一政策和半两钱在全国范围推广 ,为统一货币奠定基础。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6.
青铜铸造的半两和两甾钱,都是战国晚期秦用于商贸流通的货币,每甾六铢,两甾12铢与秦半两计量等同。在秦统一六国后。便退出了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铸造钱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造币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钱币制造的方法主要分为二大类:古代从春秋时期起至清朝中期主要是采用浇铸的方法,称为"铸币",例如:布币、刀币、秦半两、汉五铢、各种通宝钱(方孔钱)等;从清朝后期到现在主要是采用机器制造的方法,即俗称"机制币",例如:大清金币、大清银币、铜元等.春秋以来,我国钱币的制造工艺由铸造演变为机器制造,期间经过了不断改进、创新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但在纷飞的战火中,各国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却日益加强和扩大,最终促进了秦帝国的统一.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的货币也正处于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群雄并存的时代,随着各国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圜钱逐渐脱颖而出,最终由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古代货币由布币、刀币等统一到圆币的历史轨迹,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森 《西安金融》2004,(4):61-62
我国的货币称“钱”,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货币种类繁多,有金、布(铲)、刀、圜钱等金属铸币,以及布(布帛)等货币,钱则指青铜铸币,尤其指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铲形币(今称布币,有空首布和平首布等)。最初,钱大概是铲形生产工具名。《说文解字·金部》曰:“钱,铫也,古田器。从  相似文献   

10.
1989年11月5-9日,中国钱币学会在江苏苏州召开第三届年会和1987年以来钱币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全国各地钱币学家、货币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以及金融工作者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童赠银理事长做了《三年工作的报告》。三年来,我国钱币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新的开拓。如对先秦货币的发掘和研究,秦半两和秦始皇统一币制问题研究,我国最早的国家造币厂——西汉上林苑铸钱遗址和五铢钱  相似文献   

11.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海纳百川"式的人才战略并不鲜见. 秦始皇时,"外籍"出身的宰相李斯就向秦始皇上过<谏逐客书>,称秦缪公从西戎、宋国、宛国获得由余、百里奚、蹇叔,进而称霸春秋;秦孝公使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国家因此富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期,从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始铸方孔圆钱秦半两,到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半两货币经历战国、秦、汉三代,流通218年,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资料显示:在秦惠文王二年颁布钱法、实行中央政府统一铸币之前,圆孔及方孔半两钱已在秦国地方城邑铸造流通.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钱币上各种书体丰富多彩,钱文的精妙无比吸引着众多集币爱好者。首次在钱币上书写钱文的人是秦丞相李斯。“半两”、“两甾”钱文均是他采用小篆书写的,其体势修长,遒劲有力。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行钱币上的隶书“开元通宝”是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所书,四字平正古朴,结构开朗爽健。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用篆、楷两体书写的钱文“唐国通宝”,真可谓珠联璧和,新颖别致。“淳化元宝”集真、行、草于一体,钱文出自宋太宗赵光义之手,该钱又称“御书钱”。宋徽宗赵佶精通书画,擅长行、草、真书,尤以铁线条最为得名,又称“瘦金体”,“大…  相似文献   

14.
“行钱”辨     
《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对于这一段历史,学界历来作为秦铸币史上的重要内容,对于前一项材料,学界很多人认为,这表明秦自惠文王开始铸造货币,或至少是固定货币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秋,山东高密东北乡出土了一小批化类钱币,另有断三字刀一把。这批钱以四化、六化为多,各有十几枚,化币约三、四枚,皆形制恶劣,文字不清,出土时被一抢而光。后三字断刀和4枚四、六化币为泉友王先生所得,特拓如下(三字断刀、四化、六化),以供泉友一观。化类钱币,《图说》言其为汉初所铸,但长期以来,此类钱多在山东出土,且常与齐刀同坑而出,当为齐币无疑。更有专家言其为齐襄王铸币,确有可能。战国中后期,齐国力强盛,与秦并称东、西两帝,称霸于诸候。但其后燕以乐毅为将,合秦、楚、三晋攻齐,取临淄,连下七十余城…  相似文献   

16.
深浅 《财政监督》2003,(6):53-54
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加强统一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都十分重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为此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起源于秦汉,规范于隋唐,强化于明清。一、秦汉时期:初步确立地方监察制度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漫长的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分裂局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层层控制,秦创立了郡县制地方政权制度。地方建制的确立,使得秦封建中央政权的地方管理有了依托和基础。而为了对郡县两级地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秦朝专门设置了负责监察工作的官吏——监  相似文献   

17.
石俊志 《金融博览》2011,(13):36-37
秦半两及汉五铼是古代青铜钱币的典型代表,它们流通的时代与当时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交相辉映。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圆绕秦半两及汉五铢,介绍其演进脉络中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转折,用以凭吊和纪念我们的先人,并帮助读者了解古老的中国在一段浩荡的历史中呈现的经济“面容”。  相似文献   

18.
杨槐 《青海金融》2007,(B08):30-35
“径寸二分”秦半两的称呼,来源于历史文献记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转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就其重量而言,鉴于战国半两和秦代半两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留给后人的半两钱实物,到司马迁写《史记·平准书》时已认识到“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了。至于什么是“径寸二分”秦半两,或者说秦时的一寸到底有多长,在一定范围内,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12年4月)4.2新交所正式启动双币交易。4月2日,和记港口控股信托(HPHT)开始以美元和新元两种货币报价交易,成为新加坡交易所第一只采用双币交易的证券。4.4德国交易所整顿创业板市场提高透明度。4月4日,德国交易所表示,决定于今年12月关闭创业板市场的First Quotation Board板块;同时于2012年7月起收紧创业板另一板块(Entry Standard市场)的要求,以改善市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一、秦代的御史监督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巩固和加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完善国家的统治机构,秦王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